山东:拔节生长向“新”行 齐心“鲁”力谱华章
访问量:46119

暮春时节,随着汽笛长鸣,一列装载50个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山东济南董家镇货运中心启程,驶往位于白俄罗斯的目的地。

济南董家镇货运中心  “古有丝绸之路驼铃响,今有中欧班列通关忙”,今年1—3月份,济南中欧班列开行179列,同比增长7.19%。近年来,从山东驶出的中欧班列班次越来越密、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钢铁驼队”助力“山东造”走出国门,不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中欧班列也成为山东省深化大开放、拓展大招商,擂响山东高质量发展战鼓的一个缩影。  2024年,山东突破的方向聚焦“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1652亿元,同比增长6%,实际使用外资370亿元,占全国比重12.3%,货物进出口总额7700.6亿元,同比增长5.5%……一系列的数据和作为,彰显了山东“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以招商的突破赢得动能的突破”的决心与实力。  向新逐绿迎蝶变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春天,不仅洋溢着满眼青绿的盎然春意,也涌动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无限生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航拍  这里刚刚迎来了三周岁生日。2023年,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三年里,承载国家使命,起步区乘势而上,一路蝶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机盎然。  “我们今年计划实施202个项目,涉及产业升级、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落地建设的项目中,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到2025年,一座动能新、产业兴、生态美、居民富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将在这里基本形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部长牟晓丽描述着起步区的未来。  从“一张蓝图”到“实景画卷”,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应运而生的起步区平地立城、白纸作画,吸引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打造创业兴业热土。  对当下的山东来讲,高质量招商引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最终要落脚到项目上。一个大项目,往往能带来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集群,实现“一子落而全盘活”。围绕招商引资,山东把目光投向了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能源转型等领域。  近年来,氢能成为全球竞逐的产业高地。今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对氢能源车免收高速通行费,成为推广氢能产业发展的“吃螃蟹者”。政策的推出为氢能产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给氢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公司的企业展厅里,一辆大巴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就是山东省首台享受高速免费政策的氢能车!”企业负责人陈颖表示,“自从氢能源车免高速费的政策出台后,来咨询氢能车租赁业务的客户明显增多,甚至还有想直接购车的。”

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公司外景  陈颖所在的公司是近年来央企国家电投落地山东的“关键棋子”,公司立足山东,把发展重心放在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上。“我们将通过推动氢能应用示范,建设氢能产业生态两方面,在山东建设全国最大的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于氢能产业的未来,陈颖信心满满。  “聚力加强双招双引……引进一批新的制造业投资项目……让山东成为投资兴业的福地、施展才华的宝地。”开放和招商,已经写入了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作为“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山东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程度日益加深。通过开放带来“动能新、潜力大、辐射强”的优质项目,更是山东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放眼全省,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力,瞄准绿色低碳,一些地方招引项目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中有“质”迎未来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路径愈加清晰。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介绍,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链接全球的良好区位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布局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速种子产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山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抢先“答卷”,通过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渐入佳境。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是山东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不乏“山东造”的身影,山东德州天衢新区的德州恒力电机公司生产的电机就是其中之一。“‘爱达·魔都号’拥有136个系统、2万多台电力设备,其中四千多台电机由我们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刘宝芳向记者介绍。

德州恒力电机公司生产车间  “我们生产普通船用电机已经超过50年,但是随着原有产品市场的饱和,企业下大力气攻关船用高速电机。”刘宝芳说,近年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都占到营业收入的13%以上,研发队伍更是占到总人数的30%以上。此外,公司还一直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速电机从3万转到8万转的突破,在产业蓝海中开辟出了新赛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新”前行。新质生产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结合地方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不断创造新价值。  山东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  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引擎,核心正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区,高大的轨道吊不停往返,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回穿梭,繁忙景象背后,一切显得井井有条。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  记者观察许久,偌大的码头作业现场见不到一个人影……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生产业务完全依靠于数据驱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云原生+”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和新一代水平运输设备控制系统A-ECS,港口装卸效率第10次刷新世界纪录,完全实现了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转型发展。  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7%。过往的成绩固然可喜,2024年,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激活增长新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山东开始了新的探索。  数智兴农践行大农业观  1分钟可以做什么?在山东省寿光市,1分钟,8562公斤蔬菜销往海内外;1分钟,3234株种苗培育成功供应全国;1分钟,7611公斤蔬菜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进行交易……

寿光菜博会中,单株累计结果6000多斤的番茄大树  寿光被称作“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山东设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最完整的蔬菜链条,前端抓牢“蔬菜芯”,中间做大“联合体”,后端紧盯“品质菜”,探索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这里拥有最前沿的蔬菜种业,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到205个,占山东省1/2左右,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占山东省1/4左右,成为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之一。  得益于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寿光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城乡一体、全域均衡、融合发展”正成为寿光的特色标识,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76:1,远好于全国2.39:1,是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  寿光以“无中生有”的勇气,从“一棵菜”发力,由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成长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地,最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百姓富足,打造了全国有名的“寿光模式”。尤其近年来,寿光市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在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种业硅谷”打造、“寿光模式”输出等方面发力,寿光农业“智慧”走向世界。  黄河北岸,在德州禹城安仁镇种粮大户张树军承包的麦田里,绿油油的冬小麦正在茁壮成长。张树军告诉记者,这里是“吨半粮”生产的核心区。

张树军和农技专家查看小麦长势  “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亩产粮食达到一吨半,即1500公斤。走进麦田,只见田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平移式喷灌机高效作业;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风速、湿度,智能灌溉省时省力……如今,这样的场景,常见于山东德州的田间地头,这些插上科技翅膀的高标准农田,无疑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  2023年11月,德州宣布全市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2021年,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至2023年,德州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总产增量全省第一。  从设施农业,到粮食供给,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山东省积极践行大农业观,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优化,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齐鲁粮仓”日渐充实。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齐鲁大地“新”意盎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 程立龙 唐磊 李舜 实习生 田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