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模式10种办法让草原休养生息
访问量:72241

五月的乌拉特草原乍暖还寒,草地还未完全返青。牧民奇巴特尔家的草场上,蔓延着一望无际的金色牧草,清风拂过,草浪翻滚,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看,这是‘沙奶奶’,这是‘茴香草’,这是‘兔毛蒿’。这些多年未见的植被,现在又重新生长起来了,这才是草原的本来面目!”奇巴特尔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自家草场,眼中充满了对草原植被恢复的喜悦和自豪。  这片草原的复苏,得益于合理的休养生息。奇巴特尔作为土生土长的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牧民,拥有3080亩草场。面对草场日益严重的退化问题以及逐年攀升的养殖成本,2020年,他毅然决定围封自家1040亩草场进行禁牧。如今,这片草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调查,该草场的牧草种类已达到59种,覆盖率超过70%。  行走在围栏边,记者观察到围封草场内的牧草密度和高度明显高于周边未围封的草场。  “草场是牧民的命根子,恢复草场就是在保命。现在很多人想以高价租我的草场,但我都拒绝了。”奇巴特尔说。过去,这片草场土石裸露、植被稀疏。但短短几年间,它已成为周边牧民羡慕的一片“绿洲”。  奇巴特尔并非个例。早在2000年,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牧民富刚就开始探索草原生态的自然恢复之路,并成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草场利用理念和放牧经营方式。他积极向其他苏木镇的牧民推广经验做法,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富刚认为,通过减畜和轮换家畜种类,草场植被通常在3至5年内就能明显恢复。“减畜并不等同于减收,随着草场的恢复,家畜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自然牧草,从而提高生长速度、繁殖率和健康水平,进而降低饲料成本。此外,减畜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多余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其他产业增加收入。”富刚说。  今年1月,富刚发起成立了乌拉特中旗草原生态研究会,旨在搭建一个专家、政府和群众交流经验的平台,探索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以及实现“人-畜-草”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畜牧业管理之道。截至目前,该研究会已有合作示范户13户,涉及草场面积21万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博士姚雪玲是该研究会的一员,她经常深入各苏木镇,为人大代表和牧民群众提供草原生态修复工作的培训。她针对草场退化原因、恢复方法以及畜种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赢得牧民的一致好评。  “我们坚持走自然恢复之路,目前已有多个成功案例。随着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草原生态自然恢复的行列,乌拉特草原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姚雪玲表示。  按照草畜平衡原则,5000亩草场只能养120只羊。为了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牧,乌拉特中旗立足实际,根据草场承载能力、牧户生产经营习惯,探索出“3个模式、10种办法”。3个模式:冷季现代游牧异地舍饲、联户经营智慧牧场、季节性草原畜牧业;10种办法:就地舍饲、就地托养、异地舍饲、人工种草、秸秆利用、饲草储运、良种提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分类施策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我旗将草原过牧问题纳入各相关部门苏木镇年终绩效考核,并把超载率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逐级分解,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对落实成效突出的苏木镇,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对取得显着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地区抓落实的积极性。”乌拉特中旗副旗长王云介绍。  为了严格执行禁牧休牧政策,巴彦淖尔市印发《全市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排查整改方案》,4个涉牧旗县分别签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工作责任状,市林草局成立4个工作专班,进驻4个涉牧旗县督促指导帮助开展牲畜超载情况排查摸底、优化调整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草原网格划定、监督检查等工作,全面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随着草原牧草返青期临近,自治区9.7亿亩草原陆续进入休牧期,其中3.8亿亩草原进入5年休养期,5.9亿亩草原执行不少于45天的春季休牧制度。据自治区农牧厅畜牧局副局长杜哲介绍,目前全区各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建成三级应急饲草储备库4735座,应急储草能力达到390万吨,可食牧草总产量达到7543万吨,有效保障了1.4亿头牲畜的“吃饭问题”。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薛来 图古斯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