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益阳|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访问量:276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琳 员 胡馨文   清晨,鸡鸣和微风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水田波光粼粼,油茶林郁郁葱葱,屋舍间炊烟袅袅。近日,记者走进赫山区衡龙桥镇华林村,感受乡野生活独特的魅力和生机,记录文化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找寻一份宁静与美好。  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华林村和着名爱国将领岳飞及其后代有一定渊源。“村里修建的岳飞、岳东江雕塑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华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范志祥介绍,明朝万历年间,岳东江定居益阳县华林段,岳飞后代的迁徙,也将岳氏家风带到了这里。数百年来,岳氏家风中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植于村民的心中,这种“精神生产力”成为了华林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助力。   华林村将好家风与村风、民风相结合,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同维护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和谐。村里定期开展“党员示范户”“最美婆媳”“最美庭院”等一系列评选活动,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在岳氏家风的熏陶下,华林村逐渐形成了协同共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建成马家咀、车田湾、岳家屋场等4个独具华林特色的美丽屋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村庄的文化活动搭建了好平台。今年春节,六合塘美丽屋场举办了一场乡村春节联欢晚会,舞蹈、歌曲、相声、花鼓戏、小品、合唱等19个节目轮番上演,村民们用自己的才艺和热情,展示了华林村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在文化振兴的推动下,华林村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结合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之路。依托村内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重点建设生态特色富硒水稻、薰衣草产业文化园、油茶林、百果园等6大特色产业带,形成可览、可游、可学、可居的农耕文化休旅景观综合体。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华林村龙凤乡村大观园内的无动力游乐园,滑梯、秋千、沙坑、攀爬架等应有尽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畅玩游乐。据了解,龙凤乡村大观园是华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自主投资、自主建设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是村集体促进村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村集体和村民入股。大观园负责人杨再连告诉记者,园区占地面积400余亩,总投资1200万元,按功能规划为观赏区、室外婚庆区、休闲体验区、精品民宿区、农耕文化教学区、亲子研学基地、现代农业花卉苗木种植区等。大观园去年7月开园至年底营收5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林村牛栏芳水库周边,有一块占地800亩的薰衣草种植基地。2020年,华林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湖南采得香草科技有限公司,两期投入近2亿元建设薰衣草产业文化园。产业园以薰衣草种植加工为主轴,采用“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紧扣特色民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种植、摄影艺术等多个主题,建成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型精致化花卉主题产业园。“我们通过开发农事体验游、研学游,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会等活动,实现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华林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竞争力。”范志祥说。  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如今的华林村,街道宽阔平坦,房屋整齐排列,院落干净整洁,公共区域的垃圾及时进行分类和处理,一派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近年来,华林村以乡愁为纽带,凝心聚力,引导乡贤能人反哺家乡,激励村民筹资筹劳,自觉加强村级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并在全市推广。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华林村还积极弘扬文明乡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群众主体力量,发挥乡贤、“五老”作用,设立新时代“枫桥屋”,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强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扁平化”治理,扎实推进“三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确保发挥全村7名片长、10名组长、58名邻长的作用,精准联系服务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