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年,就是留住未来!
访问量:08814

又是一年“五四”  又是一个青年节  每逢这个日子  无论年岁几何  心中总有热血涌动  无论身在何方  总会关注记录青葱岁月的故乡  青年、吉林、历史、未来  在这个日子彼此链接  生发出澎湃力量  回顾往昔  吉林青年已为岁月播撒青春  关注当下  吉林青年正为时代注入能量  给岁月以青春  在共和国过往的岁月里,到处能看到吉林青年的身影。他们或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或编织承载梦想的摇篮,或相逢在北国春城的校园。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为这段岁月,点燃了文明之火。  抗美援朝,吉林拼尽全力

无论是《长津湖》还是《水门桥》,超高的票房证明那场伟大战争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在这巨大的分量里,吉林分担了相当比重。  作为中朝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吉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美援朝的重要后援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多支部队就是从通化辑安奔赴朝鲜战场。  数以万计的吉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吉林青年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  吉林籍志愿军战士崔昌学,堪称“吉林黄继光”。1951年12月,崔昌学在三八线附近某高地争夺战中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堡机枪口。  吉林籍志愿军战士关崇贵,用机枪击落一架P-51G型敌战斗机,创造了用轻武器打下飞机的先例,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这样的英雄故事不胜枚举,在保家卫国的旗帜下,吉林青年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那些吉林青年离家还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  新中国的三个摇篮  说到吉林长春,这座城市诞生了新中国的三个摇篮——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

新中国的第一辆卡车——解放,新中国的第一辆轿车——东风,新中国的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都诞生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青年们八方来聚,从零出发,用滚烫的热血与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开拓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版图。

在长春的红旗街上,坐落着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旧址,这里是新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创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70多年来,长影创作生产了以《党的女儿》《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上甘岭》《五朵金花》《保密局的枪声》《开国大典》等为代表的1000多部影片。

在长春的人民大街旁,坐落着空军航空大学,它的前身便是诞生于吉林通化的东北老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战斗英雄王海,“海空卫士”王伟,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都曾在这里抛洒青春。  所以这里不仅仅是“飞行员的摇篮”,还是“航天员的摇篮”,更是“英雄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三座摇篮不断孕育着行业精英,将他们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  在摇篮里,一代代吉林青年乳虎啸谷,鹰隼试翼。  先生向北,文脉隆起  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蔡馏生、余瑞璜、朱光亚、王湘浩、吴式枢、高鼎三、于省吾、公木、废名、金景芳、关梦觉、高清海、王惠岩……  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听从党的召唤,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严寒,一路向北,汇聚到吉林。为的,便是在黑土地上播撒下科学和人文的种子。  而他们的奉献精神,也成为吉林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传承。这种精神里有舍弃,有奉献,有梦想,有寄托,有传承……还有一片春天。

所谓传承,必然代代相传,而新时代的北上楷模,是黄大年。  作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到祖国,出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  也许在地理上,黄大年的路径是由西向东,但在精神上,黄大年的选择仍然是“北上”,将毕生的才华与热血奉献给吉林,这又怎能不感动中国?

“先生向北”又何止在吉林大学,当年吉林艺专、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文史研究所里的一位又一位先生,他们是艰难跋涉的拓荒者,义无反顾的归来者,呕心沥血的钻研者,继往开来的传承者,他们共同描绘了属于吉林的人文画卷。  这种精神汇聚于一所所大学,荣耀了一座座城市,最后丰饶了这片沃土。  给时代以能量  时光的列车车轮滚滚,并不为谁停留。  新时代的吉林青年,选择全力冲刺,跟上时间的脚步,用青春和热血,为时代注入蓬勃的能量。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正是吉林青年奋斗的方向。  目标是星辰大海

吉林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拳头产品就是“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  从2015年一箭四星到2023年一箭41星,长光卫星用了8年时间,让一枚火箭搭载卫星的数量翻了十倍。  到如今,“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了108颗,实现了卫星星座组网工程的阶段性目标。预计2025年左右,“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

不过对于长光卫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卫星,而是一个个怀有航天科研梦想、脚踏实地科研攻关的青年研发人员。  他们大概占到了公司员工的97.85%,他们没有条条框框束缚,拥有更加开放的探索精神。  对他们来说,商业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标永远是星辰大海。  火炬代代传承

知乎上有人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光学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下面有人回答:在光学领域,长春光机所属于开山鼻祖类的......  还有人回答:“国家需要的,他们拿得出来。”  长春光机所是光学领域的领头羊,这得益于一代代专家学者前赴后继,更吸引了大批的优秀青年来振兴吉林。  比如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炜,抛开国外的一切返回祖国,就职于长春光机所。

自2011年起,李炜赴美留学,开始光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2020年底,他回到祖国,回到吉林,加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说到回国的原因,李炜坦言,是祖国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的积极变化深深鼓舞了他。时代的召唤更让他深感责任在肩,李炜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不到40岁的李炜不仅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他所培养的学生也连续两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  从当年的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到如今的李炜研究员,再到荣获“王大珩光学奖”的青年学者,长春光机所就如同一把火炬、一座灯塔、一个地标,为那些渴望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指明方向。  在吉林大地闪光  返回吉林,留在吉林的又何止李炜一人?吉林为每一个渴望闪光的人都提供了舞台。  比如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周楚杰。从广东到吉林,跨越3000多公里,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吉林省引进。  比如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归心民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扎根乡村创业十一载,打造民俗旅游产业,带领边民致富。  再比如2023年11月入职的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宋轩,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回到母校,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发展助力。

这一切都得益于吉林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吉林省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高端人才连续三年进大于出,“吉人回乡”四年累计达到58.2万人。  创业奋斗,“就”在吉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次踏上东北大地,三次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为东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注入了强大动力、创造了重大机遇。  2024年一季度,吉林省以6.5%的增速,位列已公布GDP数据的29个省份第一。  吉林蜕变,让人惊叹,引发讨论。  GDP虽然不是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但它仍是面镜子,映射发展的趋势与态势,映射出吉林要振兴、要发展、要开放的决心与底气。  而吉林的振兴又离不开人才,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直接关系到吉林未来发展之路是否稳健。  创业就业,需要人才。为此,吉林省发布“长白英才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杰出人才团队,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以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人兴促振兴”。  卫国戍边,需要人才。吉林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肩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急需广大青年奔赴边疆,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为此,吉林省设计实施“百名优秀硕博计划”,每年选派200 名硕博研究生到县乡基层,扎根吉林、建功立业。  而要想吸引这些优秀的吉林青年留在家乡,扎根基层,奔赴边疆,不仅靠情怀,还要有诚意,有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