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观察】就业服务不出“圈”
访问量:30969

《常德日报》2024年5月15日A03版  □常德日报记者 姚懿容 员 胡月  从位于武陵区华电新城的家里出发,步行不到10分钟,求职者李先生就抵达芷兰街道荷花社区就业服务站点,享受到劳动保障协理员“一对一”的精准服务。  “这样的站点,是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的重要平台。”5月8日,市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勇强介绍。  “家门口”就业服务圈能干什么?“它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载体,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归集、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指导等便捷、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打通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黄勇强看来,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需要答好三道题——  就业服务如何下沉扩“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津市市绿岛蓝湾景区工作的赵女士过得忙碌充实。“我现在担任景区讲解员和表演舞者,月均工资7000元以上。”

津市市举办“送岗下乡”专场招聘会。 津市人社局供图  赵女士是津市市药山镇杨坝垱村的一名宝妈,前几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当时心高气傲,工资低的看不上,工资高的工作岗位又很难找到。”赵女士回忆说,她在村里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登记求职信息后,劳动保障协理员多次与其交流沟通,给她介绍返乡就业相关政策。“得知我从小学习舞蹈,擅长与人交流,劳动保障协理员便为我引荐,帮助我入职了绿岛蓝湾景区。”对这份工作,赵女士十分满意。  给就业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和帮扶,引导就业者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稳定就业,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重要服务事项。“只有建强平台载体,才能激活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神经末梢’,进一步拓宽就业服务半径。”黄勇强说。  如何建好平台、顺利扩“圈”?市人社部门的实践路径清晰明了:厘清经办管理权限,实施清单服务,统一全市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服务信息系统、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标识,主动向社会公示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清单,让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做实基础服务台账,推行精准服务,点对点帮扶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不见面”服务,充分利用网上办事大厅、智慧人社App等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基本公共就业网上服务“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施能力提升计划,规范基层服务,确保基层平台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方式精细化;推进平台硬件建设,实现城乡均等服务。

安乡县下渔口镇三西村举办面点培训班。 员 徐鹏 摄   延伸至村的常态化就业服务,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实行“一人一档”。“春节期间和毕业季前来登记求职的人最多,我们会详细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为有就业意愿的登记人员提供‘311’就业服务,即:在一年内免费提供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1次职业培训信息。”武陵区芷兰街道荷花社区雷咏菊介绍。  目前,全市761个社区、1505个村已全面建成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全覆盖。  供需资源如何对接入“圈”  打开微信,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七里桥街道七里桥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戴正平在居民群里发布一条最新招聘信息。  “我会随时关注湘西北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发布的岗位信息,以及社区商家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送给有求职意向的居民,方便他们选择合适的岗位去应聘。”戴正平已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7年,在他的微信好友里,有几百名服务对象,这些都是他一个个排摸后联系上的。  就业一头牵着群众,一头连着企业。如何让供需资源入“圈”?全市2587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摸清群众求职和周边商家企业用工“两端需求”,建立群众就业需求库和商家企业用工资源库,并及时调整更新,采用“智能+人工”匹配的方式,实现人岗对接、精准匹配。  “求职期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收到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推送的岗位信息。经过沟通,我成功应聘附近一家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武陵区七里桥街道七里桥社区居民邹冬梅高兴地说。  招聘会是人力资源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人社部门把企业岗位送到‘家门口’,让我们不出镇就可以找工作。”桃源县龙潭镇翠峰村脱贫户彭大强告诉记者,在前不久的“送岗到家门”乡镇巡回招聘会上,他与一家运动品牌公司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工资4500元/月。  更为方便的是,就业“直通车”还开上了“云端”,常德市创业就业服务超市、常德人才网自助终端、直播带岗等平台和服务项目相继上线。其中,鼎城区以信息化新技术驱动,开发“鼎城零工”生态服务系统,以“视频招聘+视频求职”为主体,兼具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多项功能,让群众务工“就”在指尖、“业”留家乡。“‘鼎城零工’广泛收集全市建筑行业、家政服务、物流搬运等零工招聘信息,及时录入零工系统,通过零工系统智慧匹配推荐给附近有需求的求职者。”鼎城区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去年,48岁的杨月玲就是通过“鼎城零工”平台找到了一份“小时工”的工作。“既有一份收入,又可以照顾家里,蛮好的。”杨月玲每天工作4个小时,每小时收入15元,一个月拿到手有1400多元。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与创业就业服务超市、零工市场等平台的资源共享,为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提供了新载体,让用人单位招工“有途”、求职者就业“有助”。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4万人。  就业工作如何破题出“圈”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通了居民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通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求职的大多是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失业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桃源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华丽表示,根据求职者实际情况,平台会分类施策,比如:给需要照顾家庭的宝妈们推荐时间相对自由的零工岗位;针对没有一技之长的就业困难人员,先建议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再对口推荐岗位。“但我们推荐的岗位、培训有时会与求职者的期望值有落差,加上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时有更改,容易导致供需匹配度不高。”  目前,每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仅配备了1名至2名劳动保障协理员,面对繁重的就业服务工作,有些人力不足。部分偏远地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坦言,在人力不足、居民分散的情况下,他们会与当地劳务经纪人合作,挨家挨户收集居民就业情况,但有时仍会信息滞后。  如何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实现精准对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全市人社部门正从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3个方面发力,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需求端发力,全面落实稳岗返还、就业和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惠企政策,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稳定就业岗位;持续深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对150家重点企业实行特派员负责制,采取“一企一策”服务用工。  ——从供给端发力,落实岗位实事惠民行动,举办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搭建用工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匹配;开展人才赋能提升行动,加强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  ——从服务上发力,加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运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全市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系统,实现用工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建设,强化岗位归集、信息发布;深入实施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孵化、创业补贴、创业活动“五创联动”,支持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荷花社区:创业就业服务精准发力  □常德日报记者 姚懿容 员 胡月  “我去年大学毕业,一直没找到专业对口的合适岗位,老师您能给点求职建议吗?”  “我想创业,但没有经验和资源,不知道近期有没有创业培训活动?”  ……  近日,一场创业就业沙龙活动在武陵区芷兰街道荷花社区举行。武陵区创业就业服务站的老师与有创业就业意愿的居民围坐一堂,围绕创业、就业方面的难点、痛点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帮助我们规划职业生涯、挖掘自身潜能、寻找适合的岗位或创业项目,并为大家解读创业就业政策。”毛同学是一名高校毕业生,看到社区推送的活动信息后主动来参加活动。

武陵区创业就业服务站在荷花社区开展创业就业沙龙活动。 员 吴雄凯 摄  服务站位于芷兰街道荷花社区,由武陵区就业服务中心和荷花社区联合设立。“这是全市第一个下沉到基层的创业就业服务站。每个月,我们都会开展服务活动,比如社区招聘会、企业走访、创业沙龙、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成果展示等。”武陵区创业协会会长、服务站负责人吴雄凯告诉记者,自2022年成立以来,服务站的8名指导老师共为约700名居民提供职业指导帮扶、创业咨询等服务。  创业就业服务怎样才能从“撒胡椒面”变为精准发力?“必须因人制宜、分类施策。”吴雄凯介绍,在就业服务方面,对于就业技能欠缺的人员,指导老师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具备就业能力、暂时失业的人员,服务站搭建求职平台,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在创业服务方面,创业导师会对创业者进行咨询评估,对于缺乏创业经验、创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引导其参加SYB创业培训、网店创业培训、直播创业培训等;对于已经创业但面临资金、场地等方面困难的群体,协助其对接相关部门,帮助他们享受创业政策、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就业服务下沉到“最后一公里”,让有需求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找工作。  “我先后参加过两次创业沙龙活动,受益匪浅。”居民李婷萱经营着一家销售葡萄酒的店面,“2022年创业之前,老师从店面选址、货品选择、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了我建议,指出需要避坑的事项。今年,老师又帮我对接资源、拓宽销路,让我创业更有底气。”  就业者邹冬梅:家门口就业增收又顾家  □常德日报记者 姚懿容 员 胡月  5月13日下午5点30分,位于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七里桥街道七里桥社区的艾乐幼儿园里,邹冬梅再次确认所有孩子已经离园,第2天的卫生和安全准备工作也已就绪,这才放心地下班。“家里挨得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回去刚好赶上给念初三的小孩准备晚饭。”邹冬梅笑容满面地说。  年近五十的邹冬梅是艾乐幼儿园的一名生活老师,在这里工作已有5个年头。“我早些年从事餐饮服务工作,后来因餐饮店换老板,被裁员了。”当时40多岁的邹冬梅心急如焚,自己在年龄上没优势,又没有其他就业技能,工作可不好找;家里还有两个子女,生活压力不小。  七里桥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在收集就业信息时了解到她的情况,立即指导她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登记了求职信息,根据她的就业需求为她推送用工信息。“正巧艾乐幼儿园招聘生活老师,考虑到我有服务工作经历,又喜欢孩子,社区就推荐我去应聘,月薪2500元左右。”邹冬梅告诉记者,生活老师需要持证上岗,她在社区的帮助下,提前参加培训,考取了保育员资格证,并成功通过入职考核。  生活老师的工作辛苦又琐碎,不仅要做好孩子们的生活管理、卫生保健、安全等工作,还要配合带班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最累的是户外活动的时候,老师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并且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出汗情况,防止他们着凉。“对待孩子要细心、耐心、有爱心,给予他们细致周到的照顾。”邹冬梅深有感触地说。  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邹冬梅干得很开心。“幼儿园有寒暑假,和家里小孩放假时间基本同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比到外地打工方便多了。”  【常闪经】  打造就业圈的底气  □姜美蓉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优先稳的是就业;内外部形势严峻时,优先保的是就业。就业之于国计民生的分量,可见一斑。  就业演变史,也是一部经济发展、社会跨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从“铁饭碗”到“造饭碗”,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固守单一职业到追捧“斜杠青年”,就业形势、结构及理念的变迁,正是社会分工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如实反映。就业,沟通着社会需求和供给,连接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  最近几年,与就业相关的议题一直处于聚光灯下,是大家讨论的高频词。打造家门口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不仅能为广大群体对接就业岗位,更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获得就业新技能,拓宽就业新思路,具有时代性,凸显大民生。  众所周知,就业圈的底气是经济圈,那么经济圈的核心是什么呢?正是那些俗称小商、小贩的个体工商户,被视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撑起了经济圈的活力。  一个数据表示,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数亿农民工生计解决于此。因此,当下,稳就业、保就业,就是要从源头上保住一家家小店。笔者认为,就业优先政策的发力点,要在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筑好筑牢这一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稳就业、保就业就有了源头活水。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就业才能绿水长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体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外部冲击往往最直接。需要相关部门在关键时出手,于紧要处落子,在各类政策的支持下,各类市场主体苦练内功、逆境突围,才能为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为劳动力市场复苏添薪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