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拼图”“填色”游戏的最高境界
访问量:431

视频拍摄制作:贾海元 鲍娜好  央广网西宁5月17日消息“当看到经我之手修复好的历史文物摆在博物馆里展示,那一段尘封的历史脉络因为这件文物而更加清晰完整和生动,那一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满溢的。”韩秋琳说。  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想要获得这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不容易。  地处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上,分布有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彩陶是不可不说的重头戏。  在青海省博物馆的青海历史文物展厅,按历史发展时间脉络陈列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宗日文化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彩陶文物,集中展现了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也系统讲述了青海彩陶文化艺术的历史进程。这些映照着黄河流域远古先民生活智慧的彩陶穿越历史而来,在博物馆里无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夏日的午后,空气逐渐变得燥热,走进青海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文物修复师韩秋琳正在修复一件破碎的陶罐。

韩秋琳正在修复一件彩陶罐文物  今年是韩秋琳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多年来,韩秋琳专注于修复无机质文物青铜器、金器、陶器等,仔细照顾着经手的每一件文物。  “神秘”“有趣”“严肃”……不同于社会大众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认识,韩秋琳觉得,修复文物更像是医生在照顾一个患病的孩子。“文物身上有病害的地方,我们都会一点点小心观察,仔细修复,直到愈合,从而延长文物的‘寿命’。”  眼下,韩秋琳正在修复一件彩陶文物,陶罐的“身体”部分已经拼接好了多半,但是有一处小小的缺口一直没找到对应的碎片。  “有时候修复文物就像是做拼图一样,从一堆碎片中寻找正确的排列组合,小心翼翼地拼接粘黏,直到文物恢复原本的形态,破碎的缺口都填补完整。”韩秋琳告诉记者,要完成一件“拼图”,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韩秋琳在小心翼翼“拼图”  “有一次我修复一件碎成40多片的陶罐,从下面拼接的时候很顺利,严丝合缝,拼到顶部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很大的裂缝,虽然有些无奈,但只能拆了重新拼接。”韩秋琳笑着说。  而这样的尝试,总要反复经历好几次,才能让破碎的历史重新焕发原有的光彩。  根据文物材质的不同,文物修复的方法和流程都各不相同。  在另一间文物修复室里,文物修复师刘星星正在扮演一位“画家”,拿着画笔在小木块上试色,然后给文物补缺填色。工作台面上散落着许多小木块,上面涂满了“五彩缤纷”的绿色。

刘星星正在比对刚调试出的颜色  “我正在给一件木雕文物的底座做颜料层补缺,需要调出一个和文物底座原本的图案一样的绿色,但是这个颜色我今天已经反复调试了几次,还是有点淡,看来今天的手感不太好。”刘星星打趣道。  话音落下,刘星星调整了一下坐姿,又在颜料中添加了少许的炭黑粉,再次进行调色、试色和填色。  在旁人看来,经过多次调试的颜色看起来与文物底座本身的色差已经很细微了,但刘星星始终觉得,这些细微的变化在文物身上就会很明显,就会破坏文物原本的颜色和协调性。

刘星星在颜料中加入炭黑粉,再次调色试色  “因为我们在调色过程中会加入水、胶等东西,而且颜料在画笔上和在文物上呈现的色泽和光泽度等都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文物原本的颜色。”刘星星说。  静谧的文物修复室里,刘星星一笔一划地反复调试,精益求精地追求着最契合文物原本色泽的那一抹绿色。  “拼图”和“填色”,只是严密的文物修复工作历程中的两种操作方式,韩秋琳和刘星星一丝不苟对待着每一件摆在他们面前的文物。  时光匆匆,经受了数千年日月光辉轮转变化的历史文物,通过文物修复师的温柔以待,洗去了风尘仆仆,治愈了破碎伤痛,以最鲜活、本真的面貌,矗立在人们的面前,讲述着它们所见过的繁华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