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长春书市”
访问量:387

读书这件事,也能令人热血沸腾  继“世界读书日”后,吉林省的书迷们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主题为“相约吉地 共沐书香”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书迷可能会想起一个有些亲切,又有些遥远的词:  “长春书市”。  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足以令爱书人们那些已经模糊的回忆,逐渐清晰起来。   贫瘠年代的书迷节日  长春最早的“书市”,是在什么时候?  上网搜索“长春书市”,你大概率会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这样一个答案:  这项城市中的文化盛会,源于1995年。  而实际上,长春书市有据可查的历史,要远得多。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对于书籍的渴求,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读书热”,各种各样的书市,开始在一线城市蓬勃生长。  1979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上海举办了全国首次大型图书展览会;而在同一年,北京也在时隔二十余年之后,重启“北京书市”。  长春书市兴起的步伐,紧随京沪之后。  1980年的8月16日,在长春的胜利公园,一场由新华书店举办的图书展销活动拉开了帷幕。为期十八天的展会中,吸引了足足40多万名读者。

△1980年,长春书市的纪念书签  尽管在当时的纪念书签,以及新闻报道中,这次活动被称为“长春书市”,但在主办方新华书店的内部记录中,这次活动的名字,则被叫做“长春书展”。  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记载所保留下来的零星记录中,我们依稀可以看见在四十多年前的这次图书展会上,读者们能够买到哪些书籍:  一类是工具书,包括《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  一类是中外名着,包括古典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也包括海外的《复活》《红与黑》《茶花女》;  一类是指导意义很强的各类书籍,例如《电工手册》与《烹调技术》;  此外,也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读物,例如《世界之最》《世界珍闻》……  尽管这些书目在今天看来相当单调,但是在那个物质文化依然非常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盛会,已经堪称是爱书人的节日。

20世纪80年代,长春部分图书展会的举办地点  对于当时的书迷们来说,这样的展会,是不容错过的购书机会。  毕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许多书店的陈列及仓储书目都非常有限。据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书迷回忆,“平常要跑几十家书店才能看到和买到的图书,现在只要到书市跑一趟,就都能买到了。”  自1980年之后,这样的展会每年一次,持续了多年。而主办地,也从胜利公园,到长春市新华书店的门店,再到长春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  辗转之间,长春的书市传统,也逐渐酝酿成型。  长春书市的燃情年代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上世纪80年代的长春书市,更像是新华书店独挑大梁的图书展销活动;出版社、图书经销商、书迷齐聚一堂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市”,则要等到1995年。  1995月10日-17日,第一届长春书市隆重召开;由于临近金秋时节,这一书市也被许多书迷们称为“金秋书市”。  高大巍峨的地质宫,见证了这场盛会的举办。  那一年,如今的“文化广场”还没有建成,在当时的新闻与报纸之中,书市的举办地点还叫“地质宫广场”。  “文化人的节日,读书人的盛会”——这十二个字,是第一届长春书市的主题,也奠定了此后十几年间,书市的两大内容:  一是图书展销会,主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期刊社、音像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  二是古旧书刊交易会,主角则是长春市内的各家书店,以及民间藏书爱好者。  一周的时间,地质宫前的这片广场上,涌来了45万人。

1998年,长春书市纪念封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长春书市”和车展、电影节等着名展会一起,成为这座城市一张名声远扬的名片。  每当书市开幕,全省各地的书迷们都会揣着钱包,乘着火车或者客车赶到会场,逛上整整一天,直到肩上的包裹不堪重负,或者是腰间的钱包彻底掏空。  吉林已故作家东子,曾这样回顾参加书市的盛况:   2001年秋天,适逢长春每年一度的书市,我心里乐开了花,狠狠心带了1200元去逛书市。一圈下来,口袋里的钱又是分文全无。看看眼前堆着的书,这次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提上书走着回家了,于是叫了辆出租车,在车上给妻子打电话,让她准备好车费在楼下接我……

长春书市旧照  在这样的展会中,不仅各大出版社拿出压箱底的图书、新作,参加展会的民间书店、爱书人士,也会在书市之中摆出自己的摊位。  那些书摊上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尽管大多数是皱边的杂志、泛黄的名着,但偶尔也会藏着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以及绝版书籍。  许许多多流连书市的书迷们,如同沙漠之中的淘金者,在一摞摞书本中搜寻着自己所需要的宝藏。

长春书市旧照  从1995年创始开始,长春书市一共举办了十四届。从地质宫/文化广场,到省文化活动中心,再到五环体育馆以及南岭体育场,十几年间,风雨无阻。  ——只在1997年,停办了一年。  全国书市的光辉岁月  1997年,长春承办了图书的最高盛会——全国书市;而这次展会,也是长春历届图书展会无可置疑的顶峰。  全国书市,也就是“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前身。许多出版人回忆,在九十年代,举办全国书市所带来的影响力与曝光度,几乎不亚于举办一次全运会。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深圳等城市之后,第八届全国书市的举办地,选定为长春。  之所以能够在一众城市之中,赢得这一活动的主办权,长春有着很硬的底牌。  根据当时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在《关于申办第八届全国书市的请示》中所阐述的申办优势,以下两个因素,对于本次申办加分不少——  其一,长春市高等院校云集、科研机构众多、文化水平较高,群众性读书活动有广泛的基础;  其二,长春有成功举办过两届长春书市和一届全国长白山图书订货会的基础。  可以说,长春火爆的书市,为这次“全国书市”的举办,铺平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长春第八届全国书市开幕式现场  1997年的9月,“全国书市”在长春盛大揭幕。  这一届书市的举办地点,是“长春国际展览中心”。  请留意,并不是今天的“国际会展中心”。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汽开区,用老长春们更熟悉的表述,大致位于昔日“格林梦水乡”的对面。顺便提一句,这里也是第一届长春汽博会的主办地。  在1997年9月的长春,书市,成为这座城市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余光中、席慕蓉等作家诗人,孙道临、倪萍、牛群等文化名人的签售位置,更被书迷们围得水泄不通。

倪萍带着新书《日子》参展  当时的新闻曾这样描述这座城市对书市的关注:   长春国际展览中心成了长春最壮观的景色,书市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记者在长春采访时,只要一坐上出租汽车,司机一看胸前佩戴的记者证,就知道该把记者拉到何处。而且在车上,记者几乎可以随时听到关于书市动态的新闻。

长春第八届全国书市场内情景  更有千千万万的书迷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李欣宇曾这样回忆这次展会:  长春的这一届属于全国书展的初期阶段,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盛大的节日,于是乘飞机前往这座东北名城。在飞行途中,我听到机舱里不断谈论的都是跟书有关的话题,看来这班飞机上有不少我的同道。我真想站起来组织大家共同唱一首革命歌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坐在了同一架飞机上。  而在书市上,书迷的热情更加高涨。为了能够抢到自己心仪的书,书迷们甚至挤破了门——  请注意,这里的“挤破了门”,不是夸张修辞,而是客观描述。  一名参会者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   开幕那天,我照例避开热闹,凭工作证从侧门进大厅,快步赶往长春市各新华书店的零售店……约一小时,外面鼓声大作,须臾人潮涌来,稍后听见玻璃破碎,一侧大门守卫失控……

书迷们拥挤着进入展会  书迷们之所以如此争先恐后,原因之一,就是那个年代的物资依然并不充裕。许许多多的书,可能要穿梭往来于城市的各大书店,才能一见。  省内着名学者、作家、藏书家上官缨先生,就曾这次回忆:  我早就是“储款以待”,迫不及待地等着买书,而且是第一天就被潮水般的人群拥进展厅。随看随买已经拎了两大包了,再也无力承受的时候,忽然看到几种书:像《上海竹枝词》《雷马克文集》,精装本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特别是一部价昂的《京剧史图集》;心里合计今天实在拿不动了,明日再来买吧……第二天早早地赶到书市,又匆匆挤进展厅,在售书的摊位寻觅,这几本书都不见了,急忙询问得到的回答却是:均已售缺……  长春的“书市时代”        这次全国书市,也让人们了解到了长春这座城市对于书籍的热爱,对于阅读的热情。  一篇报道曾这样总结——  第七届书市,深圳人巨大的购书热情使深圳市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第八届书市,长春人巨大的购书热情又使长春勇夺文化之城的美誉。  是的,长春人爱看书、爱买书、爱藏书。  十几年间,书市的地点从从文化广场到南岭体育场,但始终不变的,是长春书迷们对于书籍的热爱与追寻。  这一点,从历届长春书市的接待人数以及销售额上也能略窥一二:  接待人数,从第一届的45万人次,发展到了第四届的156万余人次;  销售码洋,也从第一届的147万元,发展到了第十四届的2350万元。

长春的“书市时代”的销量变化  直至2010年,这一展会升级成为“长春图书博览会”,并移师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拥有十几年历史的长春书市,就此暂时告一段落。  这一年到2013年,长春书博会总共举办了四届,会场均选择了长春国际会展中心。  不过,尽管历届书博会依然保持着可观的关注度与销售额,但是伴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以及图书网购的火热,传统的图书销售,已经逐渐步入低谷。

国内图书市场的销量变化  根据新闻报道,长春一名书店经营者表示,自2012年开始,书店利润开始不断走低;传统图书也有了更多的替代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看书……  2014年,延续了十几年的长春书市/书博会,失约了。

不仅仅是2014年,紧接着的2015年、2016年,长春书市/书博会,依旧停办。  直至2017年,阔别三年的图书展会,以“长春书展”的名字,重归这座城市。  在南岭体育场,500多家出版社近10万种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进行了集中展销;  但是相较于此前几年的长春书市,本次展会的关注度、销售额,已经下滑严重。  长春书展,连续举办了两年。随后,长春的大型图书展会,再度迎来了漫长的空缺时期。

传统阅读的复兴之路         面临电子阅读与网络购书汹涌大潮的猛烈冲击,出版人和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们,也一直在想办法、动脑筋。  书店逐渐发展成为了融合阅读、打卡、休憩为一体的休闲空间,除了书籍,往往还配有咖啡、奶茶以及文创产品;出版商们,也开始拥抱新的媒介、开拓新的渠道,依托大咖们的直播带货,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拾纸质阅读。  书籍与阅读的魅力,确实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为强大。  终于,全国的图书市场逐渐升温。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12亿元,同比上升4.72%;  读者们造访书店、到书店“打卡”的热情,也前所未有。  根据统计,2015年,全国实体书店从2010年的22.4万家减少到18.5万家;但自近年起,这一数字开始显着回升,至2023年,已经增加到了25万家。  以长春为例,一方面,人们熟悉的新华书店、学人书店等传统书店持续焕新,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等网红书店纷纷落户……根据新闻报道,2023年,长春全市的实体书店数量已经超过了650家。

国内图书市场的销量变化,图据共研网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繁忙的生活中,暂时放下手机,重新捧起书籍。  而长春阔别已久的图书展会,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重新归来。  而且不同于以往的“长春书市”,本次书博会的规格也独具一格:东北三省一区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图书交易博览会。  展会的主会场,选址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各个出版社还融合自身的特色,对各自展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布展——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古色古香,吉林教育出版社的春意盎然,吉林摄影出版社的相机与胶片……  这些细节中的用心之处,足够值得我们期待。

部分参展出版社展区设计  除了主会场之外,在省内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县,如长春、吉林、延吉、集安等地新华书店,将同步设置12个线下分会场,以方便读者参与;  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等单位,还将开通16个线上分会场,为全国读者提供线上参与渠道。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次展会还设置了夜场:在5月17日、18日,闭馆时间将延长至2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