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73】陕西: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主阵地
访问量:32629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73】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员 王鹏  “我们是一家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现在发展势头很猛,但刚起步那会,可难了!”谈起创业经历,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技术总监、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涛感慨良多。  当时,这家用数字化手段为火箭做“体检”的公司,在场地、资金上都遇到了困难,是科创孵化器“秦创原”主动伸出橄榄枝,以服务换股权,帮助其渡过了难关。  陕西高校林立,科教资源丰富,像杨涛这样手握“硬科技”的人才不计其数。如何盘活科教资源,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堵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秦创原,便是陕西的答案。  秦创原,是陕西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创综合平台,有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之称。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是秦创原的总窗口。  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是成果转化面临的第一道关卡。“书生”与“商人”,如何才能顺利“握手”?破解难题的答案,在活跃于此的科技经纪人身上。  在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产线,正加紧生产。  “在科技经纪人的帮助下,我们仅用了17天,就与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达成了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公司总经理孙剑告诉记者,2023年8月,双方联合研发的车用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堆发布,实现了陕西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零的突破。  现在,秦创原活跃着170多位这样的“科技红娘”,他们奔走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3年多来,推动创设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达757家。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路途中的又一只“拦路虎”。“投早投小”的春种基金,由此在秦创原诞生。  赵玉清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021年,其团队负责的离子束非晶碳基镀膜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获春种基金100万元注资,2个多月后,新公司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3年,该公司实现非晶碳基薄膜的市场突破,成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  这笔注资有什么作用?赵玉清深有感触地说:“与其他基金不同,这笔投资就像播种一样,不仅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了生产线,春种基金还提供管理、财务、融资等服务,这也是我们后续融资3500万元的关键。”  如今,秦创原建立系列科创基金26只,总规模达125.55亿元,形成了覆盖“种子—天使—VC—PE”全周期的基金体系。  缺少人才,也是科技初创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在秦创原,打通这一堵点,“校招共用”成了突破口。  所谓“校招共用”,就是人才“共享”——高校作为人才招引主体,结合企业需求派驻人才。  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及其控制研究的王文毅,便是一位“共享”人才。2023年,按照“校招共用”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和陕汽集团合作,共同选拔引进了留学归国的王文毅。入职西安交大后,王文毅便前往陕汽集团,协助企业攻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面的技术难点。  “共享”,给王文毅这样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平台意味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驻企服务,则让我们能够在生产一线,发现隐藏在具体项目背后的共性基础问题,实现科研与市场的双赢。”  2023年初,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先行先试,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引才聚才,西安交大打破大学“围墙”,将其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用才主体开放,实现“人才+项目”“项目+资金”的精准匹配。  “秦创原启动建设3年来,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了2.34倍、2.97倍、2.7倍。”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秦创原,已经成为陕西省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阵地!”  《光明日报》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