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专线”上新,城市温度的生动诠释!
访问量:87857

第1眼-重庆广电  重庆的“背篓专线”广受关注,被很多市民游客称作是“包容、友善的城市品格的生动诠释”。最近,这道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风景线仍在不断延伸,究竟有哪些新变化?又给菜农和周边居民带去了什么?首先来看看新开市的“背篓菜市”!

5月18日一大早,渝北区石船镇30多户菜农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从渝北区黄岭站出发,再换乘10号线,8点左右到达了红土地地铁站附近的防空洞菜市。菜农们携带的蔬菜包括四季豆、空心菜、韭菜、糯玉米等等,刚到防空洞,就迎来了不少慕名前来的市民。记者了解到,为解决背篓菜农在中心城区没有固定摊位等问题,当地将这处闲置的防空洞,打造为“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本月的25号,“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将再次开市,未来,当地将根据蔬菜种植情况,或增至一周开市三天。

采访中,不少菜农都表示,“这个地盘太巴适了!”既避免了菜农们没有固定摊位“打游击”,也有效利用了别具山城特色的防空洞,市民们还能便宜价买到更新鲜的菜品,一举多得。“背篓专线”之所以暖心,离不开市民的热情相待,也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贴心考虑,大家都在尽可能地为菜农们提供方便,而城市精神便在这些周到的考虑和有温度的细节中树立起来。

我们再来回顾下这条线路,4号线二期,连接渝北区石船镇和城区,全长32.8公里。开通前,周边菜农们大多在石船镇卖菜,镇上人流有限,菜卖得慢,菜价也低;地铁开通后,菜农们纷纷坐上地铁到市里卖菜。这条地铁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背篓专线”广受关注,而不少市民还关注到一处细节,菜农们常常是披星戴月,凌晨三四点出门,背着数十斤的背篓,或乘坐三轮,或步行前往轨道站。“背篓专线”连接了城市乡村,但它能从轨道站,往前再延伸一点,让乡亲们的脚步再轻快一点吗?基于这样的考虑,当地新开通了一条接驳公交线。

今年4月,9106路公交线路开通运营,实现公交车与轨道4号线“背篓专线” 无缝衔接。记者了解到,2023年,两江大道北延伸段竣工通车,成为连接渝北龙兴镇、石船镇、统景镇的重要通道,也极大方便了统景、石船的市民出行。但该路段的公交服务一直未能开通,沿线居民出行主要靠摩托车或步行,此次新开的9106路公交线路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这条轨道接驳公交全长15公里,实行一票制2元,纳入1小时免费、优惠换乘,开收班时间为早上6点30分、下午6点30分。线路始发站设置在银塔,顺向停靠轨道石船站、轨道黄岭站、马鞍、石龙、观音庙、河嘴、景奇路、景同路、统景客运站、同心村、银塔等站点,不仅打通了菜农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还解决了两江大道北延伸段沿线群众的出行问题。

“背篓专线”从哪儿出发,又通向哪儿?凌晨,乡亲们早起,山村中的灯光点亮,其实这里才是“背篓专线”真实的起点,这也正是由背篓公交、背篓菜市等等共同串起的“背篓专线”它的温暖真意——“背”起的是人间烟火,“搂”紧的、通向的是人心。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个变化,4号线二期开通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当地最大的村庄葛口村的种植面积就从先前的800多亩迅速扩大到了2100亩,对菜农们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葛口村是石船镇最大的村庄,共有1348户人家,多数是老人,胡平介绍,靠着“背篓专线”,村里每户人家,大约增收两千元以上。对菜农们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记者跟随乡亲们从田间,到车站,到市场,一路上都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菜农符祖芬告诉记者,老年人乘车不要钱,卖菜又方便,“背篓专线”很好!  这样的一声“好”,道出了菜农们对生活的憧憬,这样的一条“背篓专线”,承载着城市的真情,通向生活的美好。

“背篓专线”为何出圈,这样的一份暖意,又如何上升为城市品质的构建,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看来,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基层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更展现了超大城市探索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背篓专线、背篓菜市以及轨道公交接驳,不仅是一条公交线路,更是一条连接人民群众的“心”连线。这种关怀与热情,是重庆人一以贯之的责任、情怀与担当。从背篓专线到背篓菜市,再到轨道公交接驳,重庆向全国展现出的城市温度和城市诚意,非常质朴、非常动人,持续打造了城市IP,不断提升了城市形象。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重庆向世界讲好了城市背篓的好故事,传播了城市背篓的好声音。从城市的温暖细节,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有人说,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是重庆的“气质”。“背篓专线 ”,既是重庆城市文化的缩影,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实践。一条“背篓专线 ”,让人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也正是由一条“背篓专线 ”,和不断延伸出来的人间故事,让城市的品质变得更真切,让城市带来的温暖变得更可感可及、可触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