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日常告诉你,人永远可以通过思想受益
访问量:82133

刚上大一那年,我脑袋里蹦出很多疑问,和同学讨论不过瘾,大家就一起去哲学系找一位老师。那位老师人气很高,他每周会有一个半天“开放”办公室,欢迎全校任何学生去问他问题。      这位哲学系老师不会问你为什么来找他,不会三言两语敷衍你,而是非常有耐心地有问必答。他真诚分享自己的逻辑,这让我们意识到,平时听别人说的或者网上很流行的漂亮观点,如果缺乏缜密的思考过程,就不值得去盲目相信。      那位老师既回答学生看着很“终极”的大问题,也会回应细碎的困惑。比如我看到一个哲学系同学耿直发问:“学哲学能找到好工作吗?”那位老师微笑了一下:“我觉得机会挺多呀!”然后温和给出具体的建议。      因此,当最近我看到一部展现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纪录片《解释鸿沟》,看到他和学生的对话,我瞬间被拉回大一那年的午后——那些对话和我专业学习毫无关系,和毕业求职更没关系,然而,就是那样闪烁着明媚阳光的时刻,成为大学万分珍贵的回忆。

哲学家陈嘉映教授  纪录片《解释鸿沟》第一集,和我想象的内容不太一样。开篇没有展示一个侃侃而谈的哲学家,而是真诚记录了他的犹豫和困惑,比如他反复和导演确认,以自己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真的能完成吗?观众会看吗?      陈嘉映几次问已跟拍自己一段时间的主创,对能剪出来样片真的有信心吗?按照他的理解,智性的对话内容“落不下来”,无论你讲得多复杂多有意思,落在互联网上,也许就会被“是或不是”淹没掉了。      纪录片主创回答,他们希望给观众展现的是,“这套思维的逻辑、原则如何作用于我的生活”。陈嘉映感慨,这也是他一直在想的事,但也很有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解释鸿沟》是尤里卡工作室继《十三邀》之后的最新作品。2016年,《十三邀》第一季就拍摄了陈嘉映。据主创透露,自那时起,“陈嘉映”就成了十三邀微信公众号后台主动检索率最高的名字。      于是,自2021年起,主创们开始策划《解释鸿沟》。他们打开摄像机,进入陈嘉映老师的生活:讲课、和学生讨论论文、骑车、看海、登山……镜头里充满这位哲学家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展开的充满思辨的对话与日常。      《解释鸿沟》的宣传语是“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纪录片从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观念与常识等命题出发,探讨在当代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性努力”的价值及其可能。      让很多观众颇为感慨的是,陈嘉映和学生的交流,并无一丝名家说教的意味,而是充满对年轻人真正的关心,希望启迪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陈嘉映纪录片、来自于:北京、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