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七天无理由退货”是明智之举吗?
访问量:182

□张兆祎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中,电影市场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不是因为某部大片的热映,而是由于一部影片的撤档。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撤档消息一出,相关话题随即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这也让广大网友们想起了春节档的“撤档潮”,纷纷调侃电影圈也有自己的“七天无理由退货”,2024年更被戏称为“撤档元年”。  电影撤档,即电影在上映后因各种原因宣布退出院线,这一现象在国内外电影市场均有发生。然而,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撤档似乎更为频繁,且多发生在重要档期。撤档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包括票房不及预期、口碑不佳、市场竞争压力等。但从本质上看,撤档是片方对市场反馈的一种应对策略,旨在通过调整上映时间来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和观众关注。  相较于过去的“未映先撤”,近年来越来越多影片是在上映后宣布撤档。比如今年春节档,先后有四部影片在经过几天的厮杀后又临时退出,引发了人们的追问:上映后临时撤档,到底合不合理?  从行业规范的角度来看,影片的上映和撤档都属于市场行为,由片方自主决策。当出现违约情况时,处理方式则依赖于发行方和其他相关合同条款的约定。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益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方可以随意行事,甚至将撤档视为改变票房命运的“救命稻草”。对于观众而言,影片临时撤档可能会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印象,进而降低他们对电影的期待值和信任感。此外,如果影片日后重新上映,观众可能会因为已经看过而感到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改变上映档期虽然可以暂时避开激烈的竞争,但对于那些质量不高的电影来说,即使改变时间也很难改变其命运。回顾过去几年临时撤档的电影,除了少数几部“以退为进”的例子外,大多数都难以逃脱“归来仍被碾压”的命运。如果这种现象频繁发生,良性竞争的电影生态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面对撤档现象,电影产业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以满足市场期待并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电影创作应更加注重内容品质。优质的作品是吸引观众的关键,而单纯依赖档期和营销手段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电影制片方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精心打磨剧本、提升演员表演水平,以及加强后期制作,从而打造出更多优质影片,满足观众对于高质量内容的期待。  其次,片方应加强市场调研,合理选择档期。盲目跟风和过度竞争只会加剧撤档现象的发生。制片方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避免在热门档期过度投放影片,导致供过于求。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潜在档期,为不同类型的影片提供更多上映机会。  对于已经上映的影片,片方应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撤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制片方应该通过收集观众反馈、分析市场数据等方式,了解影片在市场中的表现,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不仅可以提高影片的口碑和票房,也有助于提升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承载着对文化的深度贡献和对观众心灵的深远影响。作为观众,我们期待电影产业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作品,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希望撤档现象能够减少,莫让撤档的“反反复复”,造成大众对影片的“信任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档期、来自于:湖南、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