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从龙羊峡“游”出的青海三文鱼 ——“打造青字号 走好振兴路”系列报道之三
访问量:6261

龙羊湖中的高原冷水鱼类养殖水箱。顾植霞 摄  青海新闻网·“青海,名字中虽带了一个‘海’字,但它却没有海。可是,这并不妨碍青海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三文鱼产地。”2023年,随着《你不知道的中国好物》纪录片正式上线,青海三文鱼火速出圈,成为令国民惊叹的中国好物,也使青海被称为“中国三文鱼之乡”。  三文鱼因肉美脂香、营养丰富,被国际美食界誉为“鱼中之王”。近几年,国产三文鱼养殖不断发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日渐提升。其中,来自青藏高原的龙羊峡三文鱼异军突起,占据了国产三文鱼的“半壁江山”,为青海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出积极贡献。  那么,为什么青海没有海,却能成为中国三文鱼之乡?青海三文鱼何以能代表中国三文鱼出口欧亚地区国家?我们说,这样的实力,还要从青海的龙羊峡谈起。

来自青海龙羊峡的三文鱼。照片由龙洋知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中国三文鱼之乡——龙羊峡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西北部,“龙羊”藏语意为险峻的沟谷。龙羊峡水电站依峡谷而建,其水库海拔2600米,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温12摄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常年不封冻,自然无污染,自然条件优渥,是高原冷水鱼生长的绝佳环境。  在龙羊峡水库平湖区,水面上有数个大大的圆圈,这些大圆圈就是龙洋知鲜股份有限公司设置的高原冷水鱼类养殖水箱。据介绍,养殖网箱面积约200亩,年产量约1.5万吨。  作为国产三文鱼龙头企业,目前龙洋知鲜已建成集孵化、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沿黄流域冷水鱼适度发展产业带,拥有智能化管理及先进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  一条鱼,从打捞、回厂清洗,到加工、出厂、发运只需两小时。“从2008年开始,龙洋知鲜坚持对标世界一流标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如数字化投喂系统、水下数智科技、5G基站、现代冷水鱼屠宰生产线、码垛机器人等,并配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鱼内脏输送带、生产包装线等设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方介绍,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把产量提了上来,也让三文鱼的品质更加稳定可靠。  一直以来,龙洋知鲜的三文鱼生产坚持严格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每批次都进行抽检,并率先推出三文鱼预冷技术、臭氧消毒等创新理念,获得ASC、BAP4星国际双认证,每尾三文鱼的产品品质均高于国家标准。且龙羊峡三文鱼因肉质、纹理、口感和大西洋鲑极其相似,在国际上素有淡水三文鱼之称。  由于零售终端和线上销售的高速发展,加之冷水养殖效益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政策的不断支持,国内三文鱼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加工三文鱼、寿司、三文鱼即食餐和冷冻三文鱼等消费趋势明显。  2023年8月,龙羊峡三文鱼深加工建设项目落成,青海探索国产三文鱼预制菜和精深加工产业开始迈入新阶段。目前,龙羊峡三文鱼在国产三文鱼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销售渠道覆盖“北、上、广、深”等40个省市,外贸出口产品均以高于国家标准线销往海外,让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体验到了高品质的中国三文鱼。尤其在俄罗斯、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龙羊峡三文鱼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今年4月底,世界三大渔业博览盛会之一的全球水产品博览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作为国产三文鱼之一,青海龙羊峡三文鱼位列其中。在此次博览会上,青海特色的冰鲜三文鱼刺身、香草三文鱼、烟熏三文鱼等三文鱼产品凭借高品质特性大放异彩,获得广大参展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认可。  在罗方看来,之所以有在“全球水产品博览会”上与全球友商同台“比拼”的底气,就是基于青海三文鱼优质的养殖环境、先进的养殖和加工技术,以及优良的品质。  “三文鱼是一条国际化的商品鱼,公司在紧紧抓住国际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企业和产品的优势,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做的功课。2023年,在原出口冷冻产品基础上,我们首次增加冰鲜产品出口,以满足更多市场和客户需求。未来,龙洋知鲜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迎接全球市场挑战。”罗方说。

精细化的生产包装线。照片由龙洋知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科技投入助力青海三文鱼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和营养平衡的愈加重视,三文鱼消费市场呈现出巨大增长潜力。但是,三文鱼的销售价格仍然是制约消费者为其买单的第一因素。  “三文鱼‘身价不菲’的最主要原因是,育种制种技术的空白和依赖进口饲料带来的成本走高。”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长忠看来,只有构建稳定、安全、自主可控的苗种和饲料供应链,进而实现国产优质苗种、饵料自给自足,为冷水鱼养殖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才能让三文鱼价格降下来。  2023年8月,青海大学“三倍体虹鳟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开发了国产高效高品质饲料,使养殖饲料成本较国外商业饲料降低21%,对平抑冷水鱼产业饲料市场价格、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作用明显。与此同时,项目还研究了三倍体虹鳟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填补了青藏高原养殖条件下三倍体虹鳟蛋白质和脂肪需求方面的空白。  “鱼饲料不同于家禽家畜饲料,它的加工工艺复杂精细,工艺要求也高。我们依据统一国际标准,除了宏观上评价虹鳟在饲喂不同配方饲料后的肌肉、肝脏、生长速度变化等,还要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进行机制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李长忠告诉记者,项目自主研发的中、大规格三倍体虹鳟饲料已经在青海省内进行示范推广,养殖虹鳟6.3万尾,养殖效果明显优于国产商业饲料,与国外商业饲料在成活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据了解,全国冷水鱼养殖区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主要有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如今,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在全国已占领制高点。  “最明显的优势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按照‘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冷水鱼年产量3.5万吨计算,需养殖110万尾鱼,需要6.44万吨饲料。如果全部饲料按照进口价格1.2万元/吨计算,所需饲料费用7.7亿元,自主研发饲料降低成本21%,对促进青海省乃至全国冷水鱼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长忠表示,项目研究成果使青海冷水鱼养殖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同时,项目形成的营养精准供给、品质提升和降本环保等技术为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青海乃至全国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接下来,就是要整合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大规模化制种技术和研发高品质三文鱼膨化饲料的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开展三倍体虹鳟育种制种技术研发,不断减少对进口苗种、饲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优质苗种和饲料的自给自足。”李长忠说。  2023年11月,由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的“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的实施为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青海省首次搭建了“三文鱼”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和品种及虹鳟源性成分的检测与鉴别体系,为青海三文鱼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坚实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为把青海三文鱼打造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年,青海龙羊峡三文鱼成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官方供应商,代表中国三文鱼向世界展示了其品牌实力。“能够通过严苛标准和层层把关成为亚运会官方供应商,说明龙羊峡三文鱼在严谨的全产业链创新技术管理及高品质高要求严控下,实实在在做到了让老百姓放心,是真正质优的中国三文鱼品牌。”罗方表示,公司着力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效机制,在饲料营养学、疾病控制学、疫病疫苗、育苗育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制定企业标准5项。

青海龙羊峡三文鱼产品亮相全球水产品博览会,获得广大参展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认可。照片由龙洋知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向绿色高质量发展铿锵迈进  自2008年起,青海依靠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养殖,主养三倍体虹鳟鱼,兼养池沼公鱼、河蟹等少量其他水产品,按照“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要求,合理开发利用黄河冷水资源,不断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装备水平,创新养殖方式,逐步建立了以三倍体虹鳟鱼养殖为主体的沿黄冷水鱼产业带。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省鲑鳟鱼网箱养殖场发展到27家,养殖面积38.3万㎡,虹鳟鱼产量从2010年的500多吨发展到现阶段的近1.5万吨,产值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4亿多元。202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近1.9万吨,其中鲑鳟鱼近1.5万吨,占到全国鲑鳟鱼产量的37.7%,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  为深度挖掘冷水鱼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其绿色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全国大力推广陆基养殖模式这一契机,总结提炼了适合全省冷水鱼产业发展的陆基工厂化循环水、陆基循环水+网箱、陆基养殖+外塘净化、陆基循环水特种养殖等4种养殖模式,为初步建立陆基鱼苗、陆基幼鱼和网箱成鱼接力养殖,降低疫病死亡率、规避泄洪风险、缩短养殖周期,深挖养殖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围绕水产养殖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相继实施水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养殖渔业执法检查,养殖投入品监管以及水产疫病防控省级抽检,加强对水产养殖活动的规范,青海省水产品连续多年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100%。  为了改变鱼苗苗种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青海省相关部门与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所合作开展三倍体发眼卵制种技术攻关,力争实现三倍体苗种制种本地化,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和龙洋知鲜股份有限公司2家水产苗种场入选2023年度农业农村部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  此外,青海省先后出台鲑鳟鱼产业发展“四十二条”指导意见、生物安全“双十”规定、生态环境保护“六项”要求,对现有的252口大型深水网箱全部配备粪污收集装置和吸污工船,定期移动网箱位置,降低对水体环境影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4000万元实施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首次建立高原条件下虹鳟养殖的现代渔业技术标准体系,成功引进熟化和集成创新高原条件下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和集装箱式循环水等3种陆基养殖模式,建立6个现代渔业养殖示范点。  为不断提升青海省冷水鱼产业知名度,还积极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冷水鱼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冷水鱼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冷水鱼产业宏观政策、发展模式、主推技术等研究,以更前沿的姿态助推青海省“四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