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资源“吃干榨尽”!这里的产业园绿色产业链实现全闭环
访问量:581

play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600℃钢坯“穿棉袄” 机加工像“削苹果皮”  一块钢坯背后的绿色产业链

在伊莱特核电深海工程高端装备科创产业园内,高温钢坯被“趁热”送到锻造车间。□记者 段婷婷 员 孙凯 报道  炼好的钢“趁热”送去锻造,机加工完的余料再回收炼钢……在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的伊莱特核电深海工程高端装备科创产业园里,冶炼、锻造、机加工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通过技术创新和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将资源“吃干榨尽”。  通过新技术注入、流程再造,一场锻造业的“绿色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在产业园核海新材料事业部,新出炉的一块温度约600℃的百吨级大钢坯,被“趁热”装进穿了“棉袄”的运送车。运送车经过导轨,平稳运送到隔壁锻造车间。仅200米距离,高温材料被直接送进加热炉。  “此前使用的原材料都为钢厂外送,冷态运送,使用时需要从室温加热到约1200℃。”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飞说,大部分钢厂脱模温度为600℃,这意味着原材料要从600℃冷却到室温,再重新加热,这个过程导致大量热量被浪费。  材料热送,将上游环节的余热最大程度利用起来。“按测算,每炉可节省三四个小时加热时间,节约四五百立方米天然气。”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高锋说,目前一天大概烧8炉,能节省约4000立方米天然气,减排二氧化碳约7吨,“不仅节省了成本,效率也大幅提升”。  除热处理环节以外,炼钢过程中的余热还被传送到前端。“在废钢进入炼钢炉之前,需要经过废钢预热水平加热电炉,炼钢环节的余热被传送到这里,提前对废钢进行预热,温度能达到300℃左右。”王飞说,整个流程将热量“吃干榨尽”,将能源效用发挥到最大。  材料热送能够实现,得益于锻造产业向上游材料环节延伸,实现了产业链闭环。  锻造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伊莱特是锻造行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级风电法兰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1年,伊莱特核电深海工程高端装备科创产业园启动建设之初,便确定了智慧低碳的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如何实现?首先要解决产业链上的“卡脖子”环节。  “近年来,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结构形状趋向一体化,尺寸规格越来越大,对材料纯净度、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材料环节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高锋说。  以往,锻造原材料需要跟钢厂定制。“由于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建设的锻件需求量较少,属小批量、多品种、多批次需求。特别是一些特殊合金,从原材料阶段就要与科研院所合作,反复试制才能通过测试。”高锋告诉记者,这就导致一些大型材料制备周期长,且成本较高。  为了满足特殊锻件的材料需求,伊莱特很早就涉足新材料领域,并与中科院金属所展开合作,增强钢材性能,满足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的不同需求。新园区也恰好成为科研成果落地与产业化培育的载体。  伊莱特重新设计工艺链条,从材料制备、锻造到热处理再到机械加工,新产业园实现了产业链闭环。“以前仅材料订货周期就需要2个月。如今,早上接到订单,核海新材料事业部便立刻开始组织生产,第二天材料就能进锻造炉。”王飞告诉记者。  突破产业发展的堵点,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通过新技术降本节能,伊莱特早就尝到了甜头,近净成形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锻造一个圆环,需要一大块钢坯,再进行切割。”高锋说,如今在锻造环节,使用近净成形技术,将原材料做成与成品接近的形状,大大节省了原材料。  高锋指着厂区内一件碗状的锻件告诉记者,该锻件重量在45吨左右,如果按照自由锻工艺,断面需要做成矩形,再车削出弧度,下料需要142吨;使用近净成形工艺后,机加工环节只需“可体裁剪”,整个过程像“削苹果皮”一样,下料只需58吨,可节省材料约60%。  “下料少了,材料制备时间、热处理时间以及加工时间都缩短,带动的是能耗的下降以及整个产线效率的提升。”高锋说,一些生产细节的技术更新,看似不起眼,但会牵动整个产线,带来意想不到的变革。  不过,新技术开发应用并不简单。“使用近净成形工艺,加工层变少,就对表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表面有缺陷,就可能造成整个材料报废。”王飞说,起初企业提出了这种想法,然后由中科院提供理论支撑,构建技术模型,最后还需要技术人员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再突破,才能落地。  舍得投、耐得住、等得起,这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常常要经历的状态。近年来,伊莱特每年都保持过亿元的研发投入,而企业也收获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红利。  如今,走进园区,这个兼具冶炼、锻造等重工业的园区干净整洁、花草繁盛,车间旁边还建设了标准化运动场。  “园区全部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目前还在广泛应用太阳能。”高锋介绍,伊莱特已经在其他厂区的22个车间安装了17兆瓦的屋顶光伏,年可发电1800万度。新园区的光伏建设也即将启动,有望完成总计50兆瓦的安装量。太阳能发电直接接入低压柜,可满足整个园区的办公用电需求。  凭借在新能源和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伊莱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不过探索还远未结束。“产业链条拉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调度工作变得复杂。”王飞说,一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各个环节“打架”的情况,“比如材料已经脱模了,锻造炉还忙着,或者锻造炉闲下来了,材料还没出炉。这就对工厂的精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催生了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  伊莱特在济南拥有3个园区,此外还有一个济宁工厂和一个西班牙工厂,要实现生产信息的良性对接,数字化改革成为企业急需完善的“另一条腿”。目前,伊莱特已成立了专班,全面打造数字化系统,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