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察|吉林“文博热”何以一燃再燃 ?
访问量:88413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中华经典诵读表演、沉浸式红色戏剧展演、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主题讲座……吉林省内各博物馆纷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博物馆主题活动。

“五一”假期,吉林省博物院游人如织。  场馆入口大排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预约参观一票难求……“五一”期间,吉林省66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其中17家延时开放至18时以后;组织开展活动167场次,累计接待观众80.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如今,吉林省各博物馆成为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文博热”持续升温,吉林“文博热”何以一燃再燃 ?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文化热”  18日上午,不少前来参加“5.18国际博物馆日”吉林省主会场活动的游客陆续走进吉林省博物院,观看红色经典故事舞台剧《九字家训见初心》。  作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吉林省主会场,吉林省博物院推出沉浸式戏剧演出红色经典故事舞台剧《九字家训见初心》,剧目围绕杨靖宇将军“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训展开,讲述杨靖宇后人在各自平凡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优良家风代代相传的故事。  吉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史料和红色印记。吉林省博物院的常设展览“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每年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

“五一”假期,大量游客市民走进吉林省博物院汲取文化滋养。  “去各地旅游,我一定会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从吉林省博物院展览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我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艰苦、战火纷飞的残酷以及中华儿女在那个年代的英勇顽强,这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今年的“五一”假期中,来自河北的游客李振锋看完展览后感慨道。

五一期间,吉林省博物院人气旺。  近年来,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文化需求愈发旺盛,红色旅游对公众的吸引力显着增强。吉林省博物院不断丰富陈列形式,让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踏访、学习的热地。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吉林省博物院延长开放时间,共接待观众6.05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23场次,共有29个线上展览为公众展示多彩吉林。  自2008年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吉林省各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展览内容,现有基本陈列200余个,每到特定时间节点、传统节日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还会结合各自优势,推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假期逛博物馆已经成为“新时尚”。  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5月18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联合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教务处共同举办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  “此次竞赛旨在推进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工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习地球科学的能力,为对地球科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以发现、培养和选拔一批地球科学青少年人才。”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单玄龙介绍。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如今,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在教学、科研、科普、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长春市文化旅游、地学科普教育的“新网红”。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馆内展有精美的珠宝玉石,造型奇特的奇石,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被称为“天外来客”的陨石,以及多具真恐龙化石骨架、恐龙蛋及恐龙脚印化石。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陈列吸引游客驻足参观拍照。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不仅致力于展览和收藏,同样重视教育和研究工作。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面向吉林大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开放实习教学,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利用博物馆全国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接待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团体参观,进行地球科学相关的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与地球科学学院结合成立国际化研究团队,开展恐龙等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节假日期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入口大排长龙。  “五一”假期期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来自吉林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科普志愿者全部上岗,他们经过专业的讲解培训、严格的考核,旨在为游客提供优质、丰富的参观体验。

学生团体到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  “假期带着孩子来这里不只是走马观花的游览,在志愿者的讲解下,我们还学到了不少地质知识。”市民张女士由衷地点赞。  如今,吉林省各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艺术鉴赏、历史文化等多类型的教育课程。同时,与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促进博物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博物馆成为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数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随意点开一张文物的图片,就能在屏幕上将文物放大缩小,还可以扫码查看文物的信息。5月17日上午,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西藏博物馆推出“曼唐——藏医药精品唐卡展”上,博物馆之眼艺术宫展厅内的“魔屏”吸引了不少游客争相体验。

博物馆之眼艺术宫展厅内的“魔屏”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人民网记者李思玥摄  据了解,博物馆之眼艺术宫于2023年落成开馆后,推出了系列展览,旨在弘扬、传承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馆包括NFT数字艺术、“M+悦读”空间、魔屏、可视化文物库房、文物方舱等,是伪满皇宫博物院的一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  “这次来伪满皇宫博物院参观,不仅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历史,还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展馆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这是市民李女士第二次来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这次带着妈妈一同参观,直呼“真值”!  近年来,随着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推进,观众从预约、进馆再到导览观展,通过小程序、大小屏互动等技术手段享受全流程的数字便捷服务,极大促进观众和博物馆间的双向交流。而博物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同样也在助力博物馆自身的运营管理。

伪满皇宫博物院可视化文物库房。  “我们尝试用新的技术,推进博物馆的运营能力和开放度,让博物馆和社会有更广泛的联系。搭建线上文物全息展示平台,与文献数据库、社会公共文献数据建立连接,组成协同研究平台,推动省内中小馆实现智能化建设。”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表示。  2023年9月,“雕龙云”博物馆运营云平台启动,该云平台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与长春市文博数智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开发、建设,将“SaaS—软件即服务”商业模式引入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着重解决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管理、安全监控与预警、数据分析与研究等主要应用场景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雕龙云”博物馆运营云平台、无界安保智能指挥系统、吉林省文物云大数据平台、吉林省博物院典藏数字保护项目……如今,数字化正助力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科研、文保、社教、文创等各领域的发展。

“五一”假期,伪满皇宫博物院里“人从众”。  展览展示更加丰富,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数字化建设“加速跑”,吉林省各博物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