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塘桥河”——长三角省际毗邻区点位观察
访问量:5404

浙江平湖“95后”女孩华玲丽和她的“流动咖啡车”。新华社记者赵逸赫 摄  “我上周刚到这里摆摊,很多游客,特别是上海的时髦老阿姨,总喜欢喝一杯现磨咖啡。”来自平湖的“95后”女孩华玲丽,把“流动咖啡车”开到了老街上,努力用爱好养活自己。  老徐和小华,是“南北山塘”水乳交融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两地村民交往密切。上海山塘村党总支书记吕春芳说,就在当下,两村之间有47对通婚家庭。  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这里更是在“抱团”发展中觅得新生: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农业产业跨域协同,毗邻党建风生水起,造就乡村振兴生动范例。  2015年起,沪浙两地对南北山塘老街及周边村庄环境联手进行修缮整治,一条极具江南韵味的“跨界”老街得以再现。南北山塘,还共同打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IP——“明月山塘”。如今,“明月山塘”已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廊下与广陈两镇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的“实验室”,亦成为整个沪浙毗邻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缩影。  沿着G60沪昆高速一路行驶,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牌照的货车往来频繁,满载着长三角游客的大巴更是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游客的目的地,便是南北山塘。  上海的退休老人,是江浙一带文旅产业的优质客户群。浙江商人投资的山塘康养酒店,位于山塘老街南端,共有100间房,空间设计充分体现“为老服务”细节。比如考虑到轮椅转弯的需要,房间的门和过道都特地加宽。酒店还专门提供了共享棋牌室和各种不同主题的KTV包间,方便来此旅游度假的老年人享受安逸美好的时光。  广陈镇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说,花园餐厅、优质民宿,既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也是青少年研学基地和重要的亲子活动场所。  似有默契、各有侧重,在北山塘,文旅产业的“文艺范儿”更加浓厚。由废弃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廊下青檐民宿内,来自周边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体验版画制作。江南莲湘民宿空间虽小,却布置得像一个江南土布博物馆,民宿老板娘曹月芳还会手把手带游客体验民俗舞蹈“打莲湘”。  走出热闹的山塘老街,来到南北山塘村广袤的田园。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颠覆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  地处北山塘的金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是一座“番茄工厂”。大棚之内,一排排番茄植株上挂满串串果实,红的、黄的、绿的,煞是好看。番茄秧足有十几米长,被整齐地盘绕在秧架上。“通过现代农业设施、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和标准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年产300吨串收番茄和啤酒花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基地负责人顾亚敏说。来自江苏盐城的她,几年前放弃了市区的白领工作,成为一位“90后”新农人。

工人在金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番茄大棚内工作。新华社记者赵逸赫 摄  而在南山塘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见一座“草莓工厂”。红红的草莓不长在地里,而是一排排悬挂在空中。从地上到空中,形成一片“草莓天瀑”。微风拂来,整个基地的空气都浸润着草莓的芬芳甜蜜。  “我们在这里建起了4万平方米的长三角种质种苗研发中心,将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大棚基地,为莓农解惑支招,帮助他们提高收益。”公司副总经理王亚菲说。  回到北山塘,在稷青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智能化控制温室里,一株株绿油油的生菜、芝麻菜在精准配比的营养液里茁壮成长,一辆AGV巡检小车在苗床间实时拍照记录。没错,这是一座“生菜工厂”。

稷青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生长大棚。新华社记者赵逸赫 摄  这座工厂的“最强大脑”——“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远程分析操控系统,主要由公司几位年轻高学历的“新农人”合力完成。“大棚内各种蔬菜的生长要素都可以通过系统远程控制,工厂采用的浅液流栽培不仅节水节肥,还可以让蔬菜的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技术管理员胡耀峰介绍。“公司的一、二期工厂在金山廊下,三期工程选址在平湖广陈。南北山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规划设计师朱海明说。  我们在不停地看,也在不停地想: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布局,这样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田”正在从南北山塘向周边辐射。沪浙交界的广袤田地,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风水宝地。也正因为如此,这里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和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农人”。  无论是产业协同还是文旅融合,为什么南北山塘可以推进得如此“丝滑”?对此,当地干部群众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党建引领”——以党建为引领,以党组织为纽带,打破区域壁垒、突破行政区划,拓展和外延区域化党建工作,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2017年10月,在廊下镇和广陈镇两地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南北山塘挂牌成立“沪浙山塘联合党支部”,由两村20名骨干党员组成,两个村的党总支书记兼任轮值书记。  “跨省公交”,就是党建引领、跨境协同的绝佳案例。2019年起,经过两地相关部门相向发力,上海廊下镇2路公交车、平湖公交207路支线分别延伸到对方境内,实现了沪浙山塘公交线路一站换乘、互联互通。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从位于廊下镇中华村游客集散中心的平湖207路终点站出发,刷了支付宝,搭乘一站公交,到达广陈镇龙珠桥站。“以前,不论日晒雨淋,乘客都得拖着行李步行十几分钟,走完这一站路程,才能转乘对方的公交车,现在真正实现了一站换乘。”公交车司机金卫杰说,乘坐跨省公交可以刷嘉兴、金山两地的交通卡,也可以用移动快捷支付,安全又便捷。  至此,南北山塘之间,已经没有“最后一公里”。  调研期间,我们在廊下镇政府开座谈会。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炜和浙江平湖广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许建军并排而坐、相谈甚欢,一看就是经常走动的老朋友,乃至对“友镇”的镇情、数据都如数家珍。  “南北山塘”是沪浙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缩影,而非“盆景”。2019年起,南北山塘党政协同推进乡村发展治理的模式进一步放大,上海金山的廊下、吕巷、张堰与浙江平湖的广陈、新仓,开始形成“田园五镇”发展联盟,以抱团组队方式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从“南北山塘”到“田园五镇”,沪浙毗邻区的协同发展,还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接轨”大上海,如花似锦是花桥  沪浙毗邻区大多是美丽田园,而沪苏毗邻区,特别是“嘉昆太”地区,向来以产业强着称。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镇,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青浦区白鹤镇比邻而居。去年四五月间,我们曾就“嘉昆太”一体化在花桥展开采访调研;今年四五月间,我们再次来到花桥,再次走访了几处地方。  ——苏州地铁11号线花桥站,巨大的电子屏上展示着绚丽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广告。苏州地铁11号线与迪士尼“有缘”,因为与它“牵手”的上海地铁11号线,一头在花桥,一头就在迪士尼。  早在11年前,上海地铁11号线就修到了花桥,设置了兆丰路、光明路和花桥三站,是我国第一条跨省地铁。花桥与上海的“接轨”,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去年5月,苏州地铁11号线正式开通前夕,我们从花桥站乘坐正在调试运行的这条无人驾驶线路。车头处没有司机,车窗外就是无限延伸的隧道,颇有一种科幻感。当年6月24日,苏州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沪苏“双11”在花桥成功“牵手”,双向奔赴。  今年,记者再次来到花桥站,只见一新一老两个站厅南北分立,中间有三条五六米宽的廊道,乘客在此换乘不用出站,往西可至苏州金鸡湖畔,往东能达上海迪士尼。站厅多处张贴着“无感换乘”推荐广告,乘客只要下载官方地铁App,扫码后就能畅行无阻,换乘无需换票。我们又一次乘坐苏州地铁11号线,目视隧道前方,再次体验了那种飞驰的科幻感。车厢里,乘客们上上下下,步履匆匆。

乘客在轨道交通花桥站乘车。新华社记者郑生竹 摄  “潮汐客流十分明显,早高峰五六点就已开始,晚高峰七八点才到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区域站长钟慧琳介绍,沪苏两地轨交并网后,来此换乘的通勤人流增长了近三成,目前日均进出客流达到3.5万人,早晚高峰与苏州主城区相差一两个小时,可以说是“错峰出行”。每逢节假日,两地居民往来度假游玩,来往客流还会增长一两万人。  ——在昆山境内,一条名为“沿沪大道”的公路穿越南北。去年5月我们驱车其上,一路往上海方向行驶,止步于吴淞江河畔,对岸上海青浦区近在咫尺,只能望而却步。不过,一座红色钢铁骨架的大桥已经雄姿初现。去年12月2日,这座双向四车道的系杆拱桥开通,名为“新胜大桥”,它将沿沪大道与对岸青浦的新胜路连接。  今年4月,我们再次驱车在沿沪大道上。步行走上大桥的人行道,行至桥中央,只见“上海界”“江苏界”两块醒目的界牌。我们脚下的吴淞江,流入上海市区后就是着名的苏州河,最终汇入黄浦江、长江和东海。

新修建的“新胜大桥”。新华社记者郑生竹 摄  昆山市交通运输局综运科副科长薛林介绍,大桥全长850米、造价1.7亿元,昆山、青浦两地各出资一半,交由昆山一方代建。其实,就在新胜大桥开通运营当日,另外一条横跨吴淞江、双向六车道的大桥——吴淞港桥也通车运行,同样是青浦、昆山两地共同出资,交由青浦代建。  ——花桥、安亭、白鹤三镇相邻,以吴淞江为纽带形成名为“亭桥鹤”的城镇区域。在以往,毗邻区往往是社会治理“隐秘的角落”,违法建设、流动摊贩、偷倒垃圾等社会治理问题突出。为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协同共治,2018年,三镇在安亭常设“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办公室”,三镇各派驻人员集中办公。  去年5月,我们曾到办公室调研采访;今年4月,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租用的江苏的土地,营业执照是上海的,牵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整治了一处盘踞已久的非法码头。”来自花桥镇党政办的倪乙平,是最早一批轮驻推进办的工作人员,至今对推进办的第一项工作记忆犹新。  与倪乙平前后脚进入推进办的金燕,是白鹤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她说,成立之初首要工作是联动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当前和未来更侧重建立常态化的共治机制。当前,推进办对重要工作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涵盖跨省执法联动、跨界河湖治理、共享文体资源等方方面面。  这次,我们又看了许多新事物:  ——跨省公交。此次调研,每到一处毗邻区,我们都要观察当地的“跨省公交”,花桥也不例外。薛林介绍,2018年以来,昆山已陆续开通了连接上海嘉定、青浦等地的C3、C5、C7、C11、示范区6路等毗邻公交线路,便于市民旅游观光、通勤探亲和购物就医等出行需求。  C7路起始站为花桥境内的上海11号线的光明路站,乘坐这趟公交一路可达上海境内的安亭北地铁站,途经安亭汽车站。在公交站点,我们看到不少讲上海话的中老年人。据介绍,每天都有不少上海老人坐着C7公交来花桥菜市场买菜。  ——同城生活。花桥与上海之间的同城效应,堪称“重度”。我们来到凯德都会新峰小区,这里与隔壁上海嘉定区的社区仅一河之隔,相距不足百米。横漕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海红告诉记者,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叠加住房价格优势,成为不少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安居乐业之地。一些上海老年人退休后也选择在此颐养天年。目前小区入住8300余人,这些人占了绝大多数。  我们走进小区东门外的一间药房,药剂师宋西敏说,她原先在上海长宁区的一间药房工作,去年4月,随女儿租住在凯德都会新峰小区,工作也就换到了这间药房。她告诉记者,长三角三省一市医保异地结算以来,特别是“嘉昆太”三地开通医保异地购药后,居民买药十分便利。“小区里很多居民,半夜有个感冒咳嗽什么的,拿着上海医保卡就能直接在我们店里买药,有慢性病也可以直接来开药,大家都说真方便!”宋西敏说。  昆山市医保局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超说,考虑到昆山、上海两地通勤人员数量巨大,有着大量异地就医和购药需求。去年12月,昆山、太仓与上海嘉定三地医保部门,在“嘉昆太”地区实现跨省定点零售药店,开通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  ——产业新篇。“居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只是沪昆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的A面,而“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昆山”的产业互补式发展,则是其B面。  谈到昆山的产业,多数人会联想到这里是台资高地,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地。而如今,昆山正在积极培育和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譬如时尚创意产业。  花桥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是昆山打造的首批特色工业园区,15栋楼、占地200亩的楼宇经济,贡献了千亿产值。  “去年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近40款2900套服装都出自这里。”产业园副总经理张霄鹏很自豪地说,从面辅料供应到成衣制作,从成品销售到品牌推广,这里已形成一条完整的服装设计生产产业链,吸引了一批来自上海等地知名设计师入驻,他们设计研发的服装亮相上海时装周。  “设计传统中式服装更讲究文化底蕴,在苏州昆山,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设计师翟清涛在服装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两年前迁至此地,目前他设计开发的马面裙等中式服装十分走俏,30多人的团队每年创造两千多万元的销售额。在园区里,他不仅有自己的设计室和生产车间,还专门开辟了一块空间,展示自己的刺绣收藏,苏绣、粤绣、蜀绣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袖珍的“中国刺绣博物馆”。

在设计师翟清涛的工作室内,工人们在绣制服装。新华社记者赵逸赫 摄  不止是时尚创意产业,我们在昆山和花桥还看到,这里正大力发展元宇宙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而这些产业布局的基础,正是毗邻大上海、依托长三角。  苏皖界河边,一座小镇的“野蛮生长”  汊河镇,隶属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因滁河、清流河、来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座小镇,与江苏省南京市仅一河之隔,有“中国距离外省省会最近的乡镇”的说法。  漫步小镇,代表南京的“苏A”车牌“出镜率”极高。事实上,汊河居民驾车去南京市区,与去趟来安县城的时间相近。“我们这里距离南京市中心新街口25公里,距离南京长江大桥18公里。”镇长王建丽说。  一条500多米、横跨滁河的汊河大桥,将汊河镇与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紧密相连,也见证着两地居民工作生活的“双城记”。在与江北新区一河之隔的汊河镇临溪社区,就有许多“双城生活”的居民。这个“年轻”的社区常住人口约1.6万,其中大部分来自南京或在南京工作。

连接安徽省来安县汊河镇和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汊河大桥。  走上临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二楼,远远就听到二胡、电子琴、电吹管的三重奏,踏着歌曲《画你》的旋律走进活动室,便看见三名老年人正在专注排练。  67岁的南京市民张梧桐是乐队牵头人,他告诉记者,乐队名为“开心小乐队”,共11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大部分都是南京市退休居民。  张梧桐看中汊河与南京相近的区位优势,以及高性价比的房价,便在退休后来此置业。张梧桐也曾担心会孤单,但在2018年正式入住后彻底打消了顾虑,“社区经常组织各类活动,我们这个乐队能组成,就是社区在牵线搭桥,让有音乐爱好或特长的老人聚在一起。”  作为省际毗邻区域“试验田”之一,来安县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共建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创新性的体制机制“一盘棋”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随着跨省通办服务等多项工作实现互相协同,两地居民“双城生活”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多。  山塘、花桥、汊河,都与邻省一河之隔。跨省交通,是我们每到一处毗邻区都要关注的元素。  在汊河,我们看到:2022年5月13日,改扩建后的汊河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打破了曾经的交通瓶颈,滁宁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数据显示,汊河大桥日通行车辆从2022年的日均1.75万辆,攀升至目前的日均3.7万辆,两地互动愈发频繁。  两地居民往来的交通选择也更加丰富。来安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梅成介绍,以前两地居民通行,公共交通只有客运大巴,班次少且票价高,现在选择越来越多,有接驳车、有跨省公交,“像从来安县城到林场站的跨省公交,43个站点,全程票价只要3元”。

往返于滁宁城际铁路“汊河新城站”和南京市地铁3号线“林场站”的接驳车。新华社记者赵逸赫 摄  51岁的周友东是一名跨省接驳车司机,每天驾车往返于滁宁城际铁路“汊河新城站”和南京市地铁3号线“林场站”之间。  每天早上7点15分,是滁宁城际铁路第一趟列车到汊河站的时间,周友东一般会在6点50左右在接驳点等候,乘客们陆陆续续到来,有的已经熟悉周友东,还会主动打招呼。“基本都是滁州赶去南京上班的,一趟至少有五十人。”周友东说。

滁宁城际铁路。新华社记者杨金志 摄  周友东所接驳的滁宁城际铁路,其滁州段于2023年6月开通运营;预计到2027年,城际铁路南京段通车,连接到南京北站。全线通车后,滁州高铁站到南京北站只要35分钟左右,运力也将全面释放。  “同城化”让汊河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民生服务。  走进汊河镇的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大厅里摆放着一排“专家简介”,这些专家大部分来自南京的知名医院,定期来此坐诊。  “来安县居民在家门口的医院即可享有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极大提升了县域医疗卫生能力。”院长池煜说。  2021年,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强化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结对共建。  4月18日一早,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唐永春,通过线上系统,将患者刚刚检测的头颅MRI平扫和血管成像影像资料上传至“云端”,不到半小时,一份影像分析与诊断意见报告便回传过来。  “通过这个协作平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根据影像,给出影像分析与诊断意见,大大弥补了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专业性、经验方面的不足,也能有效防止误诊、漏诊。”唐永春说,像这样的远程协作,一个月有200多次。  随着一体化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是大势所趋。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协作发展办主任陈隽介绍,2021年5月启动建设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来,两地累计召开现场协调推进会50余次,全面对接、加速融合。  当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源加速向省界毗邻区域汇聚。近年来,汊河镇紧盯“新三样”等产业,全方位嵌入沪苏浙高端产业链,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0个、协议总投资262.2亿元,其中包括一个百亿级的项目。  这个百亿级的项目,就是位于汊河镇境内的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栋巨大的银白色厂房,各有620米长、176米宽,俨然大地上的一处巨型景观。我们走在参观通道上,只见封闭的车间内整洁安静,产线运转有序,工人有条不紊,运载元器件的机器人往返穿梭。“这里每天可生产700万片电池片。”公司负责人欧阳建波说,区位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备,正是这家总部在江西省的企业落户于此的重要因素。

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新华社记者周畅 摄  “捷泰项目2022年2月开工,当年6月一期投产,用时仅140天。”说起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经历,来安县县长舒宏俊如数家珍。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汊河人气也越来越旺。据统计,来安县汊河镇的在校生人数,已经从2019学年的6600余人,上升到2023学年的1.1万人。  一座小镇之变,可观一体化之势。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综合协调处处长董楠说,省际毗邻地区从省域发展的末梢到省际合作的前沿,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合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务实举措,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生动实践,促进了跨省域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快速融合,推进了跨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工地、厂房、挖掘机、不远处的乡村和麦田……行走安徽汊河,感觉就像江苏花桥的“1.0版本”。这里充满草创阶段的气息,但是生机勃勃,甚至有一种“野蛮生长”的味道。从天空俯瞰汊河,干线公路纵横交错,现代工厂鳞次栉比,轨道列车如巨龙穿行,一个生机无限的小镇正在皖苏交界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