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访问量:31888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逐项落实到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突出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进一步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现有耕地面积。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保证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特别是抓好大豆和油料生产,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丰富、吃得健康。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抓住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振兴就不会有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土特产”做文章,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布局、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畅通农村物流,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餐饮购物、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打造乡村经济新增长点。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  聚焦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持续下降,广大农民获得感持续增强。然而,从绝对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守护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思想上不能松懈、工作上不能松劲。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运用好大数据预警等手段,提升监测的时效性和帮扶的精准性,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让勤劳致富的受激励,防止“养懒汉”。强化产业帮扶资金项目绩效管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优化帮扶政策,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对口帮扶等倾斜性支持政策,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更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积极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要逐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