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偏脸城城址的古韵与今昔
访问量:034

这是一个沉睡在泥土中的古城。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镌刻着时光印记的城墙,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这便是梨树古城——偏脸城城址。

出梨树县城向北,沿梨树至小城子公路前行4公里,过北郊绿野,极目远眺,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横亘天际,这就是偏脸城所在地——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梨树县志》记载,“因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形如偏脸状,因而称之为偏脸城。城址为方形每面城墙长二里,四角有炮台,四面有瓮城门”。

偏脸城古城为夯土板筑而成,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古城四隅筑有形制相同的角楼。角楼台基平面皆为圆形,高出城墙1—2米。其中西北角楼地势最高,墙高8.6米,顶部直径8米。古城内早已垦为耕地,但地表古代遗物随处可见,古建筑遗址星罗棋布,特别是大沟两侧,灰层堆积厚达3—4米。红色的烧土,大块的炼渣,焦黑的木炭,残砖碎瓦,陶瓷残片参差叠压,夹在其间。  辽金时期,偏脸城古城地处自燕京至金上京的交通要道上,是当时宋-金来往的必经之路。金初,韩州从柳河县迁徙于此。金朝辽东司法高官王寂在他的《辽东行部志》中叙述了韩州迁徙的始末:“韩州,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故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迁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迁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涂,即徙于旧九百奚营,即今所治也。”意即偏脸城古城是由九百奚营扩建而成。  在明昌元年,王寂途经繁荣的韩州,此地金朝的封建化已圆满,城市商贾云集,显现太平盛世之景象。王寂宿于城中大时寺,面对夜幕下的月光楼台与秋香院之语,心怀悠然,笑容盈面,人未散去。他在《辽东行部志》中,详述了韩州四治三迁的沧桑巨变及个人所感,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与文化繁盛。  深藏于此的古城城址,是燕京至金上京古驿道上的回声,也是诸多传奇故事之渊源,悠长的历史承载着宋金交替的辉煌与沉痛。徽钦二帝“北狩”之际,曾三度途经此城,并暂留其间。沃土之中,更有国家级的重要礼器出土——“大晟编钟”,见证了千年的钟鼓文化与礼乐传统。而王寂之游,城市之兴,历史之变,文化之深,遗址之丰,瑰宝之美,皆显古韩州之盛,不愧为历史与文化的丰碑。

大晟编钟

辽白釉提梁壶

偏脸城出土铜镜

偏脸城出土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