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时代里的平凡生活
访问量:595

转自:光明日报  【影视锐评】     近年来,一批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精品剧集集中涌现,给观众带来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表现为与时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代表性作品有《大江大河》系列、《县委大院》《青春之城》等,契合当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时代主题。另一类则带有较为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怀旧色彩,像《人世间》《漫长的季节》等,通过对一个时代的深情回望,让不同的观众看到曾经拼搏或者正在拼搏的自己。    然而,影视剧在现实主义创作领域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若将这种创作放置在如火如荼的时代发展和勇于创新的行业环境中考量,精品力作数量仍显不足,“悬浮”“虚假”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作品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展现创作者主观臆想出来的“普通人物”“日常生活”,呈现出“伪精致”的不良倾向。比如,在画面制作方面,试图通过厚重滤镜、夸张美颜、虚化背景为作品蒙上一层梦幻效果,实际上却充斥着千篇一律的“塑料感”和“影楼气”。人物选择方面,普遍关注富豪、精英等少数人群,将普通人当成衬托“主角光环”的背景板。故事设置方面,总是让一群俊男靓女在豪华的高档公寓、星级酒店、别墅庭院中“演绎”普通工薪族的生活日常,将“过日子”同“秀恩爱”“晒票子”画等号。这些作品热衷于给生活披上一袭“华美的袍”,乍一看光彩夺目,仿佛满足了观众对“美好”“幸福”的一切幻想,实则有皮无骨,难以真正映射出普通百姓丰富而宽广的烟火日常。对此,不少网友无奈发问,为什么有的国产剧越来越没有“生活”了。这一现象值得从业者深思。    为什么会出现“伪精致”的现象?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有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盲目地缩短制作周期,迎合畸形审美,用色彩的卖弄、背景的虚浮、妆造的粉饰、场景的夸张来掩盖思想内涵的贫瘠或艺术创新的乏力。这种处理不仅把审美标准化、单一化,滤掉现实、虚化生活,有损作品的真实质感,还隐含着人们对奢侈生活的猎奇和对高端消费的想象,助长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滋长了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捷径心态,不利于引领大众在社会生活层面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这类创作集中涌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近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但美好有别于奢侈,若简单地将好日子与堆金积玉的物质条件画等号,则难免使作品因缺乏内在层次和精神挖掘而流于浅薄。    如何用精品创作的思路从根上扭转“伪精致”作品,新时代里的平凡生活究竟当如何呈现?首先,让真正能够展现时代风貌的普通百姓当主角。书写生活的美好、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能光表现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浅层地描绘城市有多亮丽、楼层有多高,而是要用艺术语言、精彩故事巧妙回答每一个平凡人物过得好不好,是否得到公平对待,个体价值能不能实现,个体需求能否被尊重等问题。比如,《警察荣誉》塑造了四个性格迥异、背景不一的警察。李大为性格开朗,聪明淘气;赵继伟从农村来到城市,有很多不适应;作为烈士子女,父亲的荣誉和警队同事的关注使夏洁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杨树则作为警队的重点培养对象,被派到派出所锻炼一年。从工作到生活,从心理诉求到人生规划,这些年轻警察在派出所的日常琐碎中得到历练成长,并日复一日,维护一方安宁,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这种处理方式诠释出“何为警察荣誉”的主题,以真情实感表现警察这一行业在烟火生活中所闪现的精神之力、人性之光。    其次,在更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找灵感。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概仅占全国面积的0.3%。可见,北上广深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但远非全貌。创作者理应对大城市的繁荣图景予以观照,但也不能囿于一地。《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春色寄情人》等便以清新自然的方式告诉大众,生活中不仅有城市里的奋斗者,也可以有小镇中的开拓者、田野上的守望者。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本就是由一个个小故事、小梦想汇聚而成的。中国那么大,还有更加多样的生活状态、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加精彩的人生故事,值得被看见、被感受、被浓墨重彩地描摹。    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审美标准在提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现实题材已成为电视剧创作主流,收视成绩位居前列。这证明,观众对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始终怀抱期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有关部门倡导记录新时代,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开掘选题,对未来国产剧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市场空间等多方利好的背景下,创作者定能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挺立在高天厚土之间,以滚烫的、赤诚的、反映新时代生活真谛的好作品奉献人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时代创作者现实主义审美警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