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穿千年!带您寻海南博物馆珍宝
访问量:566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5月17日消息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海南的博物馆都有哪些文物宝贝?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带您走进海南省部分博物馆挖掘“镇馆之宝”,这些文物像一个个“时光宝盒”,凝望着它们,一眼望穿千年,通过文物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海南省博物馆推出十大“镇馆之宝”  海南省博物馆综合馆藏海南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南海出水文物、国家文物局调拨文物以及海南特色物产等类别,省博物馆推出十大“镇馆之宝”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了该馆馆藏文物特色,有助于今后公众更多地了解海南省博物馆,感受海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青铜复合质,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有细微缺口。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 “戊王亓北古,自乍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王亓北自乍元之用之佥”。  越王“亓北古”,我国着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认为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 此剑之主应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吴越的王者所作剑是当时的极品,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省博物馆供图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  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布磨村出土。口径50厘米,底径44厘米,高39厘米。青铜质,盘口,直身,圜底,腹部有凸弦纹,口沿两侧附绳纹立耳,双耳上各立有一对小鸟。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流行于汉代,此铜釜体型硕大、铸造精良,可能与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该是军队遗留下来的行军炊具,它们既是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 。省博物馆供图  1950年张玉华将军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  1950年张玉华将军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长9.6厘米,宽6.6厘米,厚0.3厘米。张玉华将军山东文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0军118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  此件藏品是张玉华将军在解放海南岛时期的工作笔记,笔记中不仅有第118师所有团营级指挥员的名册,还有韩先楚军长对登陆先锋营成功登岛后所做的指示,以及战役准备工作许多具体事项的记录,例如渡海船只的数量、各团船只情况、船只改造工人的待遇等。对研究解放海南战役军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极为珍贵。

1950年张玉华将军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省博物馆供图  南宋“华光礁I号”沉船  “华光礁I号”沉船发现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沉船残长18.4米、残宽9米、舷深3~4米。发现时船体仅存船底部摊散在海底,可辨认的主要有龙骨、龙骨翼板、抱梁肋骨、船板等,大部分船板腐蚀严重。受当时条件所限,2008年沉船残体经拆解发掘出水,目前正在海南省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沉船共发掘出水文物近万件,其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盏、瓶、壶、粉盒、罐、钵、军持等。  “华光礁Ⅰ号”是我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是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遗存之一,为研究中国南宋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和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作为一艘贸易商船,它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南宋“华光礁I号”沉船。 省博物馆供图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口径6~7.3厘米,足径10.4厘米,高40厘米。此壶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风格影响而演变来。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长颈渐宽,丰肩圆腹,颈下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有两道弦纹,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剔透,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省博物馆供图  1940年南洋华侨赠给冯白驹的怀表  怀表为铜质,金黄色,主体呈正圆形,直径5厘米,厚约0.6厘米。表盖内侧有阴刻鹿形和英文“CERVINE”,表盘为白色,时间刻度为罗马数字,时针、分针现已脱落,表端附有长链表带,带两端附有小环。  冯白驹,海南省琼山县云龙镇人,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40年,琼侨回乡服务团中的工作人员将这块怀表赠予了冯白驹,它是南洋琼侨抗日救国和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实物见证。

1940年南洋华侨赠给冯白驹的怀表。省博物馆供图  清代张岳崧行书轴  行书,纸本,纵118厘米,横40厘米。释文:“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款识“澥山张岳崧”,钤印“张岳崧印”、“秦陇持衡”。此轴书法风姿绰约,运笔轻快,简约精细,笔锋起伏变化,生动灵秀,韵味幽淡自然。  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书画家。清嘉庆十四年,张岳崧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

清代张岳崧行书轴。省博物馆供图  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  全册15开页,右图左题,以图、文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先民建屋、纺织、取香等生产生活场景。图中人物线条简练,多用原色,注意色调的和谐统一;山石背景用青绿法,勾勒填色,整体渲染恰到好处。此册页是现存较早的描绘明清时期海南黎族社会风貌的资料,为研究当时黎族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省博物馆供图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长406厘米,高55厘米。此公阁楣材质为海南黄花梨,由二十五块透雕和浮雕花板组成。花板图案有丹凤朝阳、松鹿同春、喜鹊登梅、博古纹及花鸟瑞兽等吉祥纹饰。黄花梨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物产之一,此件公阁楣采用多种装饰手法,雕作精巧细致,立体感强,有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是民间制作中的精品。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省博物馆供图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厘米,宽116厘米。三幅连缀而成,手工织绣,花纹图案用黄、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绣成。“卍”字宽带纹组成矩形画框,把图案分割为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主体图案为“五龙出海”图,龙舞沧海,气势恢宏;外圈为喜鹊登梅、平安富贵等辅助纹饰;上下两头为灵芝、仙草等装饰纹样。  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的精品,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省博物馆供图  中国南海博物馆值得推荐四大文物  中国南海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该馆创建于2018年4月,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海博物馆主要藏品为南海出水文物、历代外销文物、南海历史相关档案资料等,其中珍贵文物961件。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10月,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遗址水深约1500米。从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543件,二号沉船遗址遗物以原木为主,另有少量的陶器、瓷器、铅锡器、螺壳、鹿角等。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 中国南海博物馆供图  清《驶船更流簿》抄本  清《驶船更流簿》抄本纵26cm、横12.1cm、厚0.4cm,2017年征集于潭门镇上教村老船长黄家礼处,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抄本所用纸张为桑皮纸,除封面、封底之外有14页,共记载91条更路。中国渔民特别是海南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生产生活,对地名、航线、气象、水文等自然规律进行了归纳和记录,形成了系统的、指导渔业生产的航海指南。这一系列的文献资料,总称为“更路簿”,现多以手抄本形式存在。

清《驶船更流簿》抄本。 中国南海博物馆供图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  此器口径9厘米,底径9.3厘米,高30.9厘米。口沿呈喇叭状,细长颈,溜肩,垂鼓腹,圈足略微外撇,内口沿绘卷草纹一周,颈部以回纹为界,上绘蕉叶纹,下绘变体覆莲纹,内填卷叶莲纹。主体纹饰为两组样式相同的莲池鸳鸯纹。此器为典型的玉壶春瓶样式。此件玉壶春瓶上的莲池鸳鸯纹,也可叫作“满池娇”。 在元代大为流行,成为元青花典型纹样,主要于碗、盘、瓶等器物上,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中国南海博物馆供图  清象牙雕麻姑献寿柱花卉纹套球  整件清象牙雕麻姑献寿柱花卉纹套球,自上而下集镂雕、浮雕、圆雕为一体,技艺精湛,浑然天成,其纹饰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上部大球与下部小球相映成趣,中间相隔的金钱纹方转珠则增添了灵动之感,丰富了雕饰布局,而“麻姑献寿”主题寓意吉祥,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更为难得的是品相完好,因而也被定为我国一级文物。  海口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海口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全国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海南浮现出了一批珍贵的古代碑刻,其中当数海口市五公祠内收藏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至为珍贵。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迄今发现的见于金石着的宋徽宗“瘦金体”字数最多、最成熟的碑刻。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海口市博物馆供图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目前全国仅存两通,原存海南琼州府城的天庆观万寿宫, 1983年移立于海口市五公祠,整个碑连同碑座重量达7吨,这宽大厚重就是在全国也极其罕见。另一通现存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元年用瘦金体御书的一块碑铭。记者在五公祠内伏波祠看到,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高2.55米,宽1.3米,厚0.28米,呈长方形。龟形碑座,造型粗狂古朴,憨态可掬,座长2.3米,宽1.53米,高0.74米。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