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题现“三变”——兵团灌区的深度节水进行时
访问量:64942

一师塔里木灌区的灌溉渠道,将农田分隔得整整齐齐。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林国强 摄

大型机械在十四师二二四团二期水利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二二四团二期水利工程是兵团“十四五”重点水利项目,也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28.94亿元,由引水、沉沙调节库、骨干管网、二期灌区、防洪等工程组成。项目建成后,将满足二二四团、四十七团以及皮山县皮亚勒玛乡42.41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需求,对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玲玲  随着气温升高,兵团各垦区进入春灌关键期。今年,兵团春灌计划供水31.55亿立方米,截至4月底,已完成灌溉1692.83万亩次,灌溉用水12.9亿立方米。  “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兵团各师市属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降雨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在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兵团的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却不断提高,到位的农田灌溉至关重要。  近年来,兵团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出现了喜人的用水“三变”。一师塔里木灌区、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五师托托河灌区、十四师二二四团灌区被水利部列入全国节水型灌区名单,各灌区正在成为农业节水主战场,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破解农业“水瓶颈”提供借鉴。  用水之变——  渠系通到田间,职工用上“放心水”  走进一师五团,大片的冬小麦、孜然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浇一遍水顶一遍肥,眼见着青苗往上蹿。”看着水流汩汩渗入农田,五团十二连职工孙军眉头舒展,“塔里木灌区水网延伸到连队,塔河水沿着纵横渠系流入田间,让农作物茁壮生长。”孙军说。  塔河水浇出高产田。“灌区水量足,随取随用,农作物‘喝’足了水,产量就有了保证。”孙军说,年年丰产的冬小麦、孜然、果品等,鼓起了职工群众的“钱袋子”,团场还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称号。  塔里木灌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年降雨量较小,是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  孙军回忆,未进行现代化灌区建设前,一到春播春灌,大家就为浇水犯愁。水到地头,不管白天还是深夜,都要拿上铁锹、打着电筒、蹬上胶鞋,四处巡查疏堵,一不留神,水头就“跑”到了别处。  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荣庆介绍,塔里木灌区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运行60余载,过去灌区土渠多,缺少及时的整治维护,容易造成渗漏淤塞,影响农业灌溉。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着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累计投入24.78亿元加强渠系建设,实施渠道防渗改建965.16公里,完成2.3万余座闸枢纽及分水口改造等;建设塔里木灌区水情监测432处、闸门远程控制系统2901处等,建成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实现农业灌溉用水节水减排和“一团一品”特色经济农业发展“双赢”。  清水润田,支撑岁丰年稔。  近年来,兵团持续加大农业水利投入力度,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一批骨干水利工程顺利完工。截至目前,兵团已建成各类灌区86个,其中大型灌区21个,灌溉面积超过2400万亩;建成干、支、斗三级渠道3.4万公里。在此基础上,兵团加强灌区改造,提高骨干农业水利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目前,兵团以大田滴灌节水技术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06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3%,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和职工增收,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制之变——  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流进“明白水”  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年用水量3600多亿立方米,超过全国年用水总量的60%。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实现取水、输配水、灌溉全过程节水,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成为当务之急。  水利部提出,要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逐步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利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牵动灌区管护机制之变。  “以往浇水不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有时得‘斗智斗勇’。”又到春灌“黄金季”,在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三○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建堂带人检修养护供水设备,对渠道进行清淤疏通。回忆往昔,他感叹,如今“水”浇得明明白白,省心又省事。  李建堂说,以往浇地大部分靠“抢”,一些职工的心总是悬着,有时自家地还没浇透就轮到别人家,只能干着急。地浇不透,水费缴得不甘心。如今看着清凌凌的水顺利渗到地头,职工们的心里无比踏实。  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累计投入资金8773.42万元,对十八团渠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十八团渠灌区还积极推广膜下滴灌等配套技术,彻底改变了过去浇地、泡地的灌溉方式。目前,十八团渠灌区干渠利用率达9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着提高,年节水6万立方米左右。  如何让职工群众用好水?怎样实现节水、增效、减支,让节水者利益最大化?十八团渠灌区以改革做活“水文章”。  十八团渠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灌区供水由二师铁门关市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全面统一调配水量、统一下达指令,通过信息自动化调度平台观测水情变化,调整用水单位用水量,形成供水科管总量、管理服务站抓落实的管理模式,确保供用水环节公开、公平、公正、精准。  十八团渠灌区还积极探索“购买服务、水利民主自治”模式,日常水利管理工作由民营企业承担,负责引、配、供等灌溉服务工作;各连队组建用水户协会,选举连队水管员,负责田间工程管理、灌溉管理、节水宣传、水费征收工作,水资源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水费收缴合理到位。  “过去很多职工群众认为,水从门前过,用多少都没错。如今通过引好水、管好水、用好水,不仅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还增强了职工群众的节水意识。职工群众用上的不仅是‘明白水’,更是‘满意水’。”李建堂说。  兵团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把灌区建设运维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起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参与灌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政府和经营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各级水利部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良性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智能化。  效益之变——  农作物丰收有保障,田网遍流“增收水”  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兵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春灌是农田丰收的关键一环,每年5月,塔里木灌区都会迎来春灌用水高峰。眼下,在一师一团广袤农田里,一条条柔软黑亮的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密布在沟垄间,绿色的嫩苗在湿润的土壤中茁壮生长。  从戈壁滩到“吨粮田”“金银川”,靠的是精准用好塔河水。水网连田网,大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一团不断将“粮田”变良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几十年前的大漠戈壁,如今成了塞外江南鱼米乡。”一团八连职工李超说,2023年他种植的80亩水稻喜获丰收,收入可观。今年,一师阿拉尔市水稻种植面积近20万亩。  塔里木灌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供水能力显着增强。2023年,一师阿拉尔市粮食种植面积达72.6万亩,总产49.6万吨,较2022年翻了一番。  用更少的水,灌更多的田,产更多的粮。作为中型灌区,十四师二二四团灌区灌溉面积超过23万亩,全部采用自压式节水滴灌技术,滴灌带埋在地下,水直接流到作物根部,从浇地变成“浇作物”,相较于普通的漫灌,每亩地每年可节省300余立方米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样是中型灌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五师托托河灌区也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中发挥了显着作用。托托河灌区灌排设施完备、运行良好,五师双河市在灌区建立相对集中的高产、优质农作物种植基地,灌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区域重要的棉花、葡萄、饲草等主产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座座灌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南到北,兵团一批灌区项目的实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浇灌出一座座“兵团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