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这里发现了迄今最早人工变形颅骨
访问量:41712

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遗址中发现11例经过人工变形颅骨,这一重大发现,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起源于东亚大陆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是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后套木嘎一期文化填补了松嫩平原西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的重要缺环。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大安市区西北40千米红岗子乡永合村驻地西北,新荒泡东南的沙土漫岗之上。  套木嘎,为蒙古语,意为“水边的漫岗”。这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质肥沃,水流丰沛,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遗址东北依月亮湖水库,西北部为断崖紧邻新荒泡,东南接永合村、距红岗子乡政府9千米,南距安广镇政府7千米。  该遗址为嫩江下游右岸一处包含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辽金等多个时期的重要遗址。其范围南北长2150米,东西宽1190米,面积近141万平方米,包含了新石器时代至辽代的多个时期的遗存。大多辟为耕地和林带。以一条东西向缓沟为界,将遗址分为南北二区。北区西南部及南区西北部以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存为主,为遗址的遗存密集区,面积近55万平方米。其余区域分布着疏密不等的辽金时期遗存。

资料图片  后套木嘎第一期遗存已发掘的数十个遗迹单位中石制品极为罕见,能辨别器形的仅有用作捕鱼的石叶,用作狩猎的石镞和用作生产加工刮削器和两面压剥刃部的石器仍以细石器为主,发现少量磨盘与磨棒,但仍然不见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石铲、石锄、石刀等。这一切表明渔猎仍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业方式。  第二期遗存的陶器特征与吉林镇赉黄家围子遗址早期遗存陶器基本一致,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中游的谢尔盖耶夫卡等遗址亦见同类器。此期遗存的石器以细石器制品为主,不见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大安先民们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还比较薄弱,生产能力也不足以支撑他们脱离自然条件来创造生产物资,所以不难看出此时通过捕鱼来获取食物是最适合他们的生存方式,其次应为狩猎,这也是他们直接从大自然中索取食物的最简单的方法。

资料图片  后套木嘎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至辽金时期7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且遗迹种类丰富,叠压、打破关系复杂,为遗存的分期和编年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尤其是后套木嘎第一、第三期遗存,填补了嫩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序列中的两个重要缺环。对这批遗存及周边相关遗存的全面梳理研究,有助于建立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编年序列,廓清史前遗存的总体演变脉络及其与周邻文化的互动关系,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确立年代标尺。  后套木嘎第一期遗存的陶器,绝大多数系陶胎厚、火候低、陶质疏松易碎的残片,碳十四检测年代在距今13000—11000年之间,是迄今在我国东北地区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填补了超万年早期陶器在中国境内分布上的一个空白。通过对这类遗存的综合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索东北亚地区陶器的发明与早期传播等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自辽代设立城郭、移民屯垦之前,渔猎业一直是各阶段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生业方式。即使自汉代出现的游牧业经济,也仍然以渔猎业作为重要的经济生活的补充。后套木嘎遗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铁器时代中期的多种文化的连续堆积以及所采集的巨量人工与自然遗物,是充分了解嫩江中下游地区渔猎经济的自身特点与发展演变的极佳资料,有助于最终厘清渔猎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演进模式,有助于最终理解人类由游动走向定居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及其环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