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让博物馆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访问量:518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持续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空间。如今,在博物馆内,历史是可以看得见的文化遗产。

自今年年初正式开馆以来,中国古动物馆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每逢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和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璀璨的历史文物,通过一座座博物馆与百姓生活建立起联系。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场馆建设、中小博物馆提升、文博研究、社教功能等层面成效显着。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研究,让博物馆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泱泱中华,大美燕赵。

2023年5月,小学生在蔚县博物馆里临摹馆藏文物。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丰厚,历史遗产灿若星辰。置身于各地的博物馆内,在丰富的文博语言和现代化展示手段呈现下,文物展品、社交活动等不断增强着人们的文化获得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积极推进博物馆融入地方发展,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备案博物馆已达296家,其中282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其中尤以中小博物馆占比最大,增速最快;2023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3948万人次,开放各类展览1565个,社会教育活动10482次。  河北省以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县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2024年2月24日,武强年画博物馆开展小小讲解员义务讲解活动。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满足百姓庞大而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完备的博物馆体系  时间拉开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但博物馆为我们打开了与古人对话的一扇窗。  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示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一级博物馆的评估结果,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唐山博物馆、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定州博物馆和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等5家河北的博物馆入选。  而今,越来越多的受众都是通过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故事,认知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明发展历程。那么,河北大地上的博物馆,将如何进一步激发文化活力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续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呢?  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构建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北省博物馆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从2011年底的94家增加到目前的296家。定级博物馆共有43家,历史文化类、革命纪念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以及高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均持续增长,以更充足的数量和更具特色的展陈满足着人们的文化需求。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久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顺利完成竣工联合验收。该博物馆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占地面积约106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万平方米。内设中国长城文化陈列展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展厅、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以及国际学术报告厅、长城研究室、库房等功能空间,是中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以长城文化为主体的博物馆,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  泥河湾盆地被誉为“世界天然博物馆”,其古人类遗址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上也较为罕见。如今,定位具有国际水准的考古专题博物馆——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正在紧张进行建设。该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展示旧石器时代“人类童年”活动考古成果的重要展馆,引导大众探索和了解“东方人类的故乡”。  加强博物馆为公众服务职能,探索“博物馆之城”建设。河北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为试点,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城市形成中小博物馆集群聚落,成为文化标志场景,打造特色主题博物馆游径、博物馆街区、博物馆小镇,使中小博物馆集中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中实现共赢。2022年保定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新增中国古动物馆等在内的博物馆40余家,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71家,2024年底将突破100家。  为了促进高校博物馆发展,河北健全与教育系统合作联动机制,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通知》,将省内高校博物馆纳入行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引领河北高校博物馆特色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新增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等5家高校博物馆。推进馆校合作,推动中小学校在博物馆广泛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等。  深入发掘河北馆藏资源,让文物走出“深闺”  馆藏文物,始终要做好两个重要课题:一是保护,二是研究。对于以展陈为重要内容的博物馆而言,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文物阐释、展览构建和文博语言的多维度呈现上。在“博物馆热”已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生活风尚的当下,对文博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尤显迫切。  202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河北成为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为了让更多馆藏文物活起来,河北以此为契机,通过培育河北省“十佳博物馆”,来全方位推动各地提升博物馆功能——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对馆藏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一件文物,讲述一段历史。“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定州博物馆内,高60.9厘米的国宝级文物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昂首挺立。它优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沉稳的刻工,即使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心魄……  千年技艺,凝结岁月风云。  定瓷,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结晶。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定州考古发掘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800多件,再现了定州自北魏经隋唐至宋初五百多年间,石雕、金工、制瓷、丝织、绘画等工艺之发达。其中,定瓷有169件,件件精美,是我国陶瓷考古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  中国人尚玉。在“汉家陵阙”展厅,开启射灯,柔和的光线自下而上穿过一件静谧的玉璧——东汉中山穆王刘畅放在胸前近两千年的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玉璧由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其工艺代表当时最高的玉器设计和雕刻水平。  目前,定州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次已近40万,展厅内5万余件馆藏文物生动地讲述着地域文化。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一个鲜活的缩影。河北在培育“十佳博物馆”中,尤其注重每个中小型博物馆的地域特色、文化特征,从而在全省博物馆整体提升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易县博物馆主题展览“易水长歌”,凸显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境,4100平方米的展馆内融入了强烈的文化符号,令观者产生“一目千年”的独特体验;  ——平泉博物馆注重兼容并蓄,在凸显游牧民族风格的同时,融入中原文化元素,不仅在文物阐释上,而且在陈列设计中也大量运用数字化技术,视听媒介也由线下实物媒介扩展到线上数字化流媒体,馆内展陈文物每年的更新率保持在5%至10%之间,成为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蔚县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价值,主题展览“代蔚长歌”以时间脉络为轴,以散落在蔚州大地上的奇珍异宝为点,沉浸式讲述这里发生的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交融碰撞的故事;  ——正定博物馆开放新展厅,呈现“真定长乐”汉代瓦当、“安乐垒”五代残碑、开元寺南遗址地层剖面示意墙、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等,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历史之门;  …………  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博物馆基础设施、陈列展览、藏品保护、社会教育等工作……2023年,河北全力推进“十佳博物馆”培育,正定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成为首批入选“十佳博物馆”的培育单位。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博资源活起来,促进全省博物馆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全省还将继续努力培育一批综合水平较高、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县域博物馆。预计到2027年将评选出50家博物馆,授予河北省“十佳博物馆”称号。  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对大众而言,从“打卡”博物馆到喜爱,再到热爱,依旧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博物馆的每一次“跨界”“破圈”,都会吸引更多人倾听历史的回响,汲取文化的力量。在新博物馆学思潮的影响下,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正从原来的收藏研究转向公共文化服务,它不仅是人类记忆的容器、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这对于河北的博物馆事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五一”期间,河北博物院内游人如织,“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持续火爆。“盛世修典”河北特展开幕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迄今共吸引155万人次参观。其中,省外观众占比约29%,最高峰日观众量2.95万人次。为了激活中国古画的时代生命力,向观众多维度、多层次阐释作品内涵,河北博物院公开发布招募信息,经过培训考核等环节,40余人入选特展志愿讲解员。此外,还积极联系和组织省内优秀画家,零距离为观众讲解绘画知识和名作故事。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文博资源流动起来。河北各地博物馆广开思路,在引进优质资源、激活馆藏资源、革新展陈方式、加强公众参与等方面竞相“出圈”,还推动传统静态的展陈模式转变为进社区、进校园、沉浸式巡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将其视为“第二课堂”。  日前,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了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名单,河北博物院成功上榜,这也是河北省内博物馆首次入选。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以馆藏文物为资源,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首创“快乐建构”式博物馆学习理论,推出“河博学堂”“河博美育”“河博剧场”“传统文化惠万民”等品牌教育项目,还开展“传统文化惠万民”馆外惠民服务,走进农村、社区、景点、校园、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主题巡讲、国宝主题巡展等活动,扩大宣传教育的文化服务半径。  滨海城市秦皇岛,在省市文物局的积极协调下成功举办“故宫大讲堂”系列活动,围绕长城保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举办“寻找故事里的长城”线上线下系列活动。邯郸各博物馆开展“文博讲堂”知识讲座,每年组织社教活动近百场,参与活动人数达4万余人次。唐山博物馆以“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为主题,与高校及中小学校签署馆校共建协议,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黄骅市博物馆创办“盐博课堂”,开办“盐博大讲堂”,启动“盐博研学”……  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逛馆”“云讲座”等活动。不仅体量厚重的常设展览实现“化静为动”,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展也“线上花开”,丰富了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河北各地博物馆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从明信片、马克杯、钥匙扣到纸胶带、化妆品,再到雪糕、盲盒……这些结合文物主题元素,打造符合人们需求、时尚新颖的文创产品,让一些专业门槛很高的“高冷”文物迅速“出圈”,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广受欢迎的流行符号,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愿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能够加深公众对于民族、国家和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发展理念,河北各级博物馆以特色文物与地域文化为中心做好资源活化利用,切实推进文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北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让更多人由衷赞叹“我们和博物馆在一起”。  今后,河北还将继续努力,深入挖掘和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展示,推出更多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原创性、体验度的主题展览和原创展览,并坚持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开发教育项目,建立了融合线上线下的教育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