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透视美国强加关税背后的“领导力”焦虑
访问量:8435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5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如期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从25%提升至100%,上涨约4倍。上周美国财长耶伦在意大利参加七国集团财长会议时还公开怂恿其他国家实施类似政策,以组成一个围堵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联合阵线。这是美国在竭力鼓噪中国“产能过剩论”之后首次采取行动,颇有点“图穷匕见”的味道。  在去年底的旧金山会晤上,拜登曾承诺“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同中国脱钩”。然而还不到半年时间,美国的关税大棒就迫不及待地挥了下来。拜登政府的“自食其言”不仅违背了对中国的承诺,也与其对国内选民许诺的“绿色新政”背道而驰。  拜登在上任前曾宣称,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将是其任内的首要优先事项。众所周知,发展清洁能源离不开光伏与风电设备,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更是有助于大大减少碳排放。而这两者正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所在。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总量与电动汽车销量均占全球一半以上。拜登政府本应积极从中国进口清洁能源设备与电动汽车,以兑现其“绿色新政”承诺。中美也本应在新能源贸易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但拜登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所谓“产能过剩”为由,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强行加征高额关税。其个中缘由,颇耐人寻味。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是名副其实的“蓝海”。据国际能源署预计,至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500亿美元,风机、光伏电池板、锂电池等绿色产业产值总额可达27万亿美元,占到全球GDP的16.3%。面对如此诱人的一块“大蛋糕”,世界各国无不想从中分一杯羹。但要想抢占新能源市场就不得不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因此,拜登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忙不迭地宣布将重返被前任特朗普退出的《巴黎协定》。他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美国将建立领导世界的经济,也要领导世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拜登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真实动机在于重塑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尽管拜登政府曾立下宏伟目标,计划到2030年末减少至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35年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实现净排放。但美国的制造业却不够“给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导致制造业逐渐被掏空,以至于至今没有打造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因此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遇到了“产能不足”的瓶颈。据统计,2022年美国安装了170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容量,但本土只生产了50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板或组件,其中巨大的产能缺口只好通过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口来填补。  与此同时,中国则逐渐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中美在产能上的巨大差距令美国的所谓“全球领导力”尽显尴尬。于是乎,以“产能过剩”为借口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就成了美国维护霸权的新伎俩。  其实客观来看,拜登政府此次强加关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首先,美国并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2023年美国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仅约1.2万辆;其次,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的各类“双反”调查已持续十余年,中国企业也摸索出海外建厂、转口贸易等多种规避手段,可谓“身经百战”。事实上,美国的新关税政策更像是对欧洲国家的一种“鼓动”。正如耶伦所言,美国期待其他七国集团成员能够加入到围堵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队伍中来。而欧洲正是中国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设备的进口大户。如果欧洲各国群起效美,届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压力倍增。  然而打击中国新能源产业对美欧来说却是一场“负和博弈”,因为这势必会严重损害全球气候治理成效、拖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如此一来,美欧信誓旦旦承诺的减排目标也就更加遥遥无期。这对中美欧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无疑是一种“双输”甚至“多输”的局面。但对美国来说,为了维护全球霸权,减排目标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美国之所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非真正关心人类命运,而是更在乎能从中获得多大利益。如果分不到最大的那块蛋糕,它宁可将桌子掀翻。  气候变化危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世界各地蔓延,切实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已经刻不容缓。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理应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而不应一直纠结于自己利害得失的小算盘。美国须知,真正的“全球领导力”来自于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一味谋求霸权只会让霸权衰落得更快。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