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互联 “陕”耀丝路丨陕西考古博物馆:数字化考古修复技术让“过去”拥有“未来”
访问量:8606

5000多年的东方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数字化的博物馆对于公众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好处?4月13日,“数字互联 ‘陕’耀丝路”全媒体采访团来到陕西考古博物馆,破译数字化背后的神秘考古方式。

全媒体采访团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涉及考古项目138个、展出考古出土标本4891件/组,利用考古成果全景式展示陕西考古和中国考古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方法。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随处可见考古工作的数字化应用。陕西考古博物馆超过70%展项设置的数字多媒体及物理互动装置构成的“科普线”,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了解遗址的结构,通俗易懂。同时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古DNA等抽象科技考古手段融入考古发现实例,创新性揭示了现代科技手段在丰富历史图景的重要贡献,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专题陈列。

陕西考古博物馆里,数字化的文物展示手段吸引了小朋友们的关注  如何使公众走进考古、了解考古,与社会共享遗产保护成果?在周原遗址贺家铜轮牙马车和洞耳壁画墓超大型古代遗迹搬迁过程中,陕西考古博物馆动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墓葬内的结构进行记录和还原,突破了遗迹本体结构对观展的制约,实现了观展视野最大化、文物保护和观展体验的多赢。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像这样的数字化文保技术并不鲜见。令观众体验到震撼的蒲城洞耳蒙元壁画墓在整体搬迁、高空悬置展示过程中,考古人员使用3DMapping墓室肌体画面敷设,360度再现“行别献酒”“醉归乐舞”等生活场面。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尾厅借助5G网络技术,通过《考古队的一天》等大型投影资料,首次将展示维度从馆内拓展到田野考古现场,实时连线呈现考古工地实景,与观众共享重要考古发现瞬间。

数字化修复过后的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北方出土漆器多因胎体糟朽,坍塌变形严重,无法通过保护修复直接恢复其原有形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北方出土漆器的虚拟修复和实物复原得以实现。技术人员通过3D扫描技术对漆器的胎体进行扫描,对漆器表面的花纹样式进行高清摄影。之后,对漆器的模型形状进行确认,对模型尺寸进行计算;对漆器的表面配饰图案进行提取,修复缺陷,复原形状。再对漆器模型进行数字化构建,对漆器表面图案进行数字化制作,最终形成数字化复原以后的漆器。